首页 > > 2302

赤字功勛:華人華僑的抗戰記憶

2015-11-30
来源:香港商報
  從歷史上看,華僑抗戰可以說是超越國共意識形態的一支重要的力量。盡管華僑們沒有如國共雙方各自率領武裝在戰場上打擊侵略者。但是,華僑們捐款捐物、奔走呼吁甚至身赴國難,都為當時貧弱的中國輸送著重要的資源。在當下「人民抗戰」的大敘事中,應當呈現華僑們的身影。
 
  最近,《赤子功勛》在央視播出,努力將人們視線拉回那個幾乎被遺忘的群體。這部由深圳衛視新聞中心制作的紀錄片,講述的一些人物仍屬於「主流敘事」,如陳嘉庚、司徒美堂等人,但片中也做了極大努力,刻畫了一組華僑抗戰集體群像。
 
  華僑與「一碗飯運動」
 
  其中,一場由遠在美國的華僑發起的「一碗飯運動」走進人們視線。這個口號為「一元美金可使中國難民活一個月」的人道救援運動迅速從華僑中間擴散到了全美,當時的美國總統胡佛亦參與其中。據《三藩市紀事報》報道,一日之中,有不下20萬人涌入唐人街,捐款共計5萬美元。不久,「一碗飯運動」擴展到英國、加拿大和南美洲的許多國家。1941年,宋慶齡還將「一碗飯運動」運動帶到香港。除了像「一碗飯運動」這樣大規模的人道救援外,東南亞的華僑們也用其微薄力量支援中國的抗戰。其中,一些小人物的故事,今天看來難以令人理解。當時緬甸華僑發起了救國公債以支持中國的抗戰事業。廣東籍華僑葉秋蓮女士,將仰光自己一棟兩層樓的房屋連同首飾全部拍賣,并且不要債票,全數捐獻給祖國。而她自己則削發為尼,過著異常清貧的生活。印度尼西亞華僑鄭潮炯將自己剛出生40天的兒子賣了80元錢捐出,這一罕見的「鬻子救國」的行為,轟動了南洋的華人社會。此后的五年間,他身背口袋走遍整個東南亞義賣瓜子,將義賣所得18萬餘元亦全部捐給南洋華僑賑籌總會。
 
  空軍中多華僑飛行員
 
  還有許多華僑子弟紛紛回國參軍,報效祖國。緬甸華僑抗日救亡組織專門為自願回國參戰或服務的青年組織了訓練班。1938年就有百餘名「緬甸華僑義勇工程隊」,50名「緬甸華僑救護隊」回國參加抗戰。仰光華僑婦女聯合會發起人之一的陳月容,在抗戰初期即毅然回國參加抗日,不幸在福建永定遇害。
 
  當時僅擁有600架飛機的中國空軍,飛行員中大部分是海外華僑。其中美國華僑陳瑞鈿更是被譽為「中國戰鷹」,在華歷次空戰中,陳瑞鈿個人共擊落敵機8.5架,成為抗戰時期中國的王牌飛行員。1937年8月16日,日本鹿屋航空隊6架三菱96陸攻G3M1轟炸機由臺灣松山機場起飛,突襲南京句容機場,陳瑞鈿駕駛柯蒂斯霍克-II戰機,擊落至少3架三菱九六式轟炸機;1937年9月,陳瑞鈿在山西太原駕駛單機,和日軍多架軍機空中格斗,在飛機受傷的情況下還擊落4架日機;1938年5月武漢空戰,他一人擊落2架日機,在與第三架日機較量時彈藥耗盡,準備撞毀日機,最后兩機相撞墜地,陳瑞鈿提前跳傘,只是頭部受傷。1939年,在崑崙關空戰中,由於要掩護蘇聯志願航空隊的轟炸機,陳瑞鈿和戰友的3架戰機和日軍10架戰機猛烈交戰,一個小時的激戰后,中方擊落敵機3架,但陳瑞鈿的座機也嚴重受傷,因為座機油箱起火,陳瑞鈿帶火跳傘,雖然藉助高速氣流吹滅了身上的火燄,但還是被嚴重燒傷。而在柳州養傷期間,照顧他的妻子卻不幸遭遇空襲遇難。
 
  作為一個群體,華僑的抗戰還有著更多不知名的人物和不為人知的故事。《赤子功勛》打開了一扇門,這扇門的背后可以窺見歷史的一角。但更多被塵封的歷史,或者存在於民間的敘事中。(作者為歷史作家,著有《尋路四大名著》)
 
  文/傅斯鴻
[责任编辑:董慧林]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