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6

“習馬會”不為人知的細節

2015-11-13
来源:南方周末

  2015年11月7日下午,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裏拉大酒店會面。15時許,習近平、馬英九相向而行,握手致意。 (中新社記者廖攀/圖)

  原標題:“習馬會”不為人知的細節

  作者:劉斌

  “習馬會”從宣布到登場,中間只有三天時間,這讓要目睹這一盛況的兩岸媒體記者猝不及防。許多台灣記者的證件信息錄入錯誤,甚至連訂機票的名字也錯,差點卡在機場。

  “習馬會”登場並無半點預告。“島嶼大廳”現場沒有司儀,沒有主持人,沒有音樂。快3點時,周玉蔻抬頭一看,習近平從右手邊走進來了。她身後的大陸記者也說,“啊,怎么進來了?”再看左手邊,馬英九也進來了。

  本文首發於南方周末

  2015年11月7日下午,兩岸領導人習近平與馬英九的會面,在新加坡登場。這是自1949年以後,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面。

  “習馬會”在新加坡香格裏拉大酒店島嶼大廳舉行。下午2時59分,習近平系紅色領帶從右側進入,馬英九系藍色領帶從左側進入,現場超過600名記者的閃光燈立即閃成一片。

  兩岸領導人握手的各種細節,注定要被記入曆史之中:習近平和馬英九的手,握在一起長達81秒,兩人隨後向記者們揮手的時間是25秒。在記者會被問及握手感受時,馬英九形容:“心情很好,而且我們都握得很用力。”

  為了這次見面,兩岸已經走了太長的路,用了太長的時間。“這次習馬會是兩岸最高領導人會面,與之前會見台灣其他層級領導人都不同。”在評價本次習馬會的意義時,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原所長餘克禮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次習馬會將兩岸溝通交流推到一個嶄新的高度,為兩岸其他層級領導人的互動交流打開了大門,真正打破了禁忌。”

  1

  事先毫無征兆

  “習馬會”能夠達成,事先並無半點征兆。兩岸民眾乍一聽到消息,感覺都有些“突然”。

  11月4日,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張志軍正式對外宣布,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將於11月7日在新加坡會面,就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交換意見。

  台灣方面則比大陸提前一天向媒體披露此事,原因在於有人提前“走漏風聲”。據台灣《聯合報》報道,原本馬英九方面計劃在4日下午對外正式公布消息,但3日晚上,因為要將消息告知其他“需要提前得知消息”的台方政要、智庫學者時,有人泄露給媒體,迫使馬英九方面提前出面證實此事。

  “習馬會”將要舉行的消息立刻在島內引發巨大反響。11月5日早上,馬英九特別召開記者會,對外說明“習馬會”達成的始末:兩年前,在印尼巴厘島的APEC會議當中,當時“陸委會”主委王鬱琦跟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第一次碰面,兩人互稱官銜。後來“陸委會”主委換成夏立言,他今年10月在金門與張志軍舉行“張夏會”時,雙方在閑聊時候就提到了“習馬會”。

  馬英九透露,夏立言特別問張志軍,今年在馬尼拉APEC會議上是否可以“習馬會”?張志軍就說,這是國際場合,不方便。但他說,第三地是可以考慮的,夏立言就建議到新加坡。後來雙方向高層請示,最後慢慢達成了共識。

  馬英九在記者會上特別提到,此次“習馬會”上,雙方不簽訂協議、不發布聯合公報或者聯合聲明,而只是各自發布新聞稿。

  淡江大學大陸所教授、遠景基金會董事長趙春山隨後在台灣媒體發表文章稱,“習馬會”不是新議題,馬英九原本就講過“不排除也不強求”與習近平見面。自從2014年APEC會議以來,兩岸智庫一直在作類似研究,如今會面付諸實現,這也是過去七年多,兩岸在“九二共識”下交流的成果。

  “馬英九現在的處境比較艱難。”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王建民研究員對南方周末記者分析,“在他任期只有半年多的情況下,能夠做出這樣一種舉動,確實是要有勇氣和膽量的。”

  雖然過去台灣一些重要的政治人物都曾經訪問過大陸,但在王建民看來,“不論連戰還是宋楚瑜,他們主要與大陸進行黨際交流,沒有行政和法律效力,習馬會的意義跟之前是有很大不同的。兩岸領導人會面最好的當然是在中國領土上,大陸或者台灣,但為什么選擇第三地,當然是妥協的結果。”

  此前,困擾兩岸領導人見面的稱呼問題,也得到解決。雙方以兩岸領導人的身份見面,互稱“先生”。“大陸做了很多妥協,對馬英九目前的處境很是包容和諒解。”台北大學教授鄭又平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習近平務實有彈性,還有他政治能量足夠,才能化解掉兩岸領導人的身份和頭銜問題。”

  鄭又平記得,2002年海峽兩岸在討論“三通”時,到底要使用什么航線名稱,是國內航線還是國際航線,兩岸各有各的堅持。“很多航空公司都給台灣出謀劃策,認為應該堅持國際航線,這樣做的好處是西方航空公司以後就可以介入。”鄭又平在兩岸協商現場,聽到一位大陸領導人當場拍板,不要用國際或者國內,就叫“兩岸航線”,“這就是非常高的政治智慧”。

  “很多人把這次習馬會與台灣明年的領導人選舉掛鉤,其實沒有必然聯系。”社科院王建民研究員認為,習近平在台灣問題上有很大的政治自信和戰略眼光,他不會以一時得失來計較,“他所考慮的是兩岸未來大的曆史框架”。

  2

  兩岸媒體“猝不及防”

  “習馬會”從宣布到登場,中間只有三天時間,這讓要目睹這一盛況的兩岸媒體記者猝不及防。

  由於台灣媒體記者都要跟隨馬英九的專機一起到新加坡,台灣行政機構的工作人員手忙腳亂,他們要在3天時間內搞定近300人的報名。據台灣媒體報道,因為行政機構人手不夠,行程說明會直到起飛前13小時才召開。許多台灣記者的證件信息錄入錯誤,甚至連訂機票的名字也錯,差點卡在機場。

  大陸媒體記者事先也沒有得到“習馬會”的任何消息。北京一家媒體記者譚帥(化名)是在11月4日夜裏接到“習馬會”的采訪任務。5日,新加坡駐華使館集中為大陸記者辦理簽證。6日,譚帥下午打包起飛,航班晚點,在7日0時許到達了“習馬會”會場。

  “習馬會”的見面地點是新加坡香格裏拉酒店。過去香格裏拉酒店就是許多大型會議的首選,包括每年召開的亞洲安全會議。香格裏拉酒店周圍有樹木遮蔽,出入飯店也只有一條通道,非常便於安全管制和封路。

  “習馬會”主要在酒店裏的島嶼大廳舉行。這間會議廳位於飯店大廳右側,可以容納千人。香格裏拉酒店專門將島嶼大廳劃分出A區和B區,A區是兩岸領導人舉行會談的場所,B區是見面握手的地點。90%的兩岸記者只拿到了B區的證件,能夠去A區的只有極少數媒體。 新加坡作為“習馬會”主辦方,對於細節要求極其嚴格。關於記者證的問題,還發生了一段小插曲。據報道,由於台灣官方在記者證的時間標注上按照台灣慣用說法,有政治意涵,沒有過得了新加坡政府這一關。結果到新加坡後,台灣記者要換了新證件才能入場。

  新加坡曾經在1993年舉行過開啟兩岸對話機制的“汪辜會談”,鳳凰衛視評論員石齊平當時作為海基會副秘書長,曾完整經曆整個會談過程。“那次對於紀元的年代都使用兩個版本。”石齊平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當時簽了四個協議,四個協議有四個繁體字版和四個簡體字版,兩岸各執一份,年代各自填寫。說明那次互相之間都能有所尊重,有所體諒。”

  台灣資深媒體人周玉蔻也來到了新加坡報道“習馬會”。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從兩岸組織方來說,大陸比台灣做得更為周詳。從7日早上開始,周玉蔻在香格裏拉飯店大堂,發現沒有一個台灣行政機構的官員,台灣記者“只有在一個角落裏,要領記者證的人就會被告知,12點開始在那個角落會發記者證。” 周玉蔻說,反觀大陸方面,不管是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還是其他工作人員都忙得團團轉,幫大陸記者協調處理問題。

  3

  “習近平到底見過大場合”

  7日早上8時,北京記者譚帥開始在香格裏拉門口排隊。譚帥拿到的是B證,身為一名攝影記者,他當天的任務是要拍攝到習近平和馬英九握手的照片。譚帥心裏很清楚,“必須要早入場搶位置。”然而他一等就是大半天,一直到中午12時半,酒店方面才開通安檢通道。

  不過,來自廣東的記者李文文(化名)沒覺得安檢有多嚴,她因為時間太趕沒吃午飯,拿著一個三明治和咖啡排隊,“安保人員也沒讓我喝一口咖啡,就讓我進來了。”

  通過安檢後,記者們一擁而入B區,急著找位置。“大陸記者更想找一個習近平正著走過來的地方,所以如果選在會場偏馬英九出場的方向一點或者正中間,是比較好的。”譚帥說,B區的現場比較混亂,本來會場後面有一個台子,供攝影記者架設機器,然而最前面還有一條線,“凡是這條線以外記者都可以待。”

  這導致大多數攝影和攝像的記者,都直接沖到線跟前。他們立起了高高的三腳架,把後面的視線擋得嚴嚴實實,其中尤其以大陸記者居多。沒想到,這引發了兩岸媒體記者的一次“沖突”。

  據台灣媒體報道,當時很多台灣記者大喊,希望“比較早”進場的陸媒“往後退”,並用掌聲鼓勵陸媒配合,但並沒有人退去。後來台媒又自主喊起“拍不到、拍不到”。

  幸好大陸方面緊急出面協調。據《北京青年報》報道,國台辦新聞局局長、新聞發言人馬曉光主動出面跟台灣記者說:“距離不是問題,高度是有的。”他建議第一排記者後退一點,保證每一個記者都能拍到“習馬會”的曆史鏡頭。隨後,第一排記者接受馬曉光的建議後退了一段距離。

  台灣媒體人周玉蔻不是攝影記者,但她很想往前站。雖然前排已經擠滿了攝影器材,她因為身材較小,從人群中鑽到第一排的三腳架中間,在那裏找到了一個小小的可以跪著等候的位置。

  “習馬會”正式登場的時候,並無半點預告。在島嶼大廳現場,沒有司儀,沒有主持人,沒有音樂,也沒有任何人宣布兩岸領導人即將登場。接近3點的時候,周玉蔻還坐在地上休息。突然抬頭一看,見到習近平從右手邊走進來了。她身後的大陸記者也說,“啊,怎么進來了?”她把頭轉向左手邊,發現那邊馬英九也進來了。

  習近平率先伸出右手,跟馬英九握在一起。兩個人面帶微笑,在長達81秒的握手時間裏,不時變換角度,面向不同方向的媒體記者,現場的閃光燈也一直閃個不停。

  就在習馬緊握雙手的時候,周玉蔻大聲喊,“習主席你揮揮手。”

  沒想到,習近平竟然接受了記者的建議。在周玉蔻講了兩聲之後,她緊接著又聽到身後的大陸記者也說:“揮手啊,揮手啊。”習近平松開了馬英九的手,兩人一起向來自全世界的媒體記者揮手致意。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周玉蔻在采訪中第一次和大陸領導人交流了。1989年老布什訪華,在他與鄧小平會談時,周玉蔻也在場。“當時我介紹自己是台灣記者的代表,鄧主席也跟我揮了揮手。”周玉蔻說。

  這一次看到習近平泰然自若地揮手,周玉蔻對南方周末記者說:“習近平主席到底見過大場合。”

  當地時間2015年11月7日,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新加坡就“習馬會”舉行記者會。當日下午,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裏拉大酒店會面。 (中新社/圖)

  4

  “見面的意義最重要”

  “習近平本人比電視上看起來瘦,也比我想象中高,很穩重,有點靦腆的樣子。”周玉蔻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習近平應對媒體的彈性很大,她反而感覺馬英九的舉止有點“緊”。

  馬英九的“緊”表現在他向媒體記者揮手的那25秒。“習馬會”之後,台大外文系教授張小虹在台灣媒體發表一篇《馬英九的西裝》文章,專門分析馬英九的揮手:習近平舉起左手,深藍色西裝沉穩大氣、服貼不動;馬英九舉起右手時,順道扯開了西裝的第一個直排扣,他一下子就敞開了前襟,露出了襯衫與西褲。

  習近平與馬英九握手之後,便轉到A場地進行雙方的正式會談。會談時長大約1小時,分公開和閉門兩個階段。公開會談時,習近平和馬英九先後致辭,媒體可以攝影、拍照。

  “會談場地只有少數人才能進,比如《人民日報》一共來了十幾個人,但是A證也只有幾個。”一位在B場地的香港媒體記者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對於大多數記者來說,都是在B場地等待雙方會談後的記者會。

  在會談中,馬英九提出了五點主張:鞏固“九二共識”,維持和平現狀;降低敵對狀態,和平處理爭端;擴大兩岸交流,增進互利雙贏;設置兩岸熱線,處理急要問題;兩岸共同合作,致力振興中華。

  “馬英九說的最後一點主張‘兩岸共同合作,致力振興中華’最有價值,因為民族振興裏有很大的政治含義。”在社科院王建民研究員看來,“民族振興就包括民族團結、民族振興、國家統一、主權領土完整。”

  馬英九還提到,“根據一個中國原則,確立九二共識”,王建民覺得這也是一個突破,“這是馬英九第一次明確一個中國原則。”

  關於馬英九的第四點主張,在兩岸主管對岸事務部門首長間設立熱線,習近平也積極回應。台灣方面也十分看重。據台灣《經濟日報》報道,在“習馬會”結束後的第一個工作日,台灣“陸委會”主委夏立言就赴台灣立法機構報告熱線的相關規劃和運作方式等。

  王建民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這次大陸考慮到台灣社會現實,提出了很多具體建議,包括大陸回應台灣參與國際區域合作,參與“一帶一路”和亞投行等,“這些其實都是兩岸討論多年的事情。”

  “兩岸領導人見面的意義最重要,”在鳳凰衛視評論員石齊平看來,“會談內容不能說不重要,相對來說是次要的。”

  對於兩岸領導人會面,美國官方也表示肯定。“習馬會”適逢美東時間周六,美國國務院沒有新聞簡報會,但國務院發言人柯比發表書面聲明稱:美國歡迎台海兩岸領導人會面及兩岸關系近年來的曆史性改善。

  前美在台協會理事主席卜睿哲也表示,習馬“見面本身就是主要成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國學系主任蘭普頓則認為,“習馬會”可能“為高效能的對話建立了新管道”。

  5

  “循序漸進,就能水到渠成”

  兩岸領導人會談之後,先由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召開記者會。張志軍介紹會談情況,並回答了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三家媒體記者的提問。

  隨後在馬英九的記者會上,一連回答14道問題,仍招來周玉蔻不滿,她不停大叫“我舉手為何不問我”。一位在場的大陸記者也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周玉蔻的確影響到了別人,“大家都在噓她,後來她叫得太厲害的時候,在台灣的記者會上,新聞發言人比較友善地提出警告,說‘請記者不要擾亂場上秩序’。”

  在兩場記者會中,有一位日本記者發現,即便有那么多外國記者參加,但組織方沒有提供翻譯。這位日本記者不禁對一位台灣媒體同行說:這是一個中國人自己的活動。

  對於當天與習近平的會談,馬英九表示出了相當程度的肯定,他在記者會上表示,“與習先生會談的氣氛很融洽、非常正面,習先生討論問題非常務實、坦率。”

  “習近平今天這樣做,他是把台灣問題放在整個大戰略的思維下和框架裏思考的。”台北大學教授鄭又平對南方周末記者分析,習近平向台灣人民遞出了橄欖枝,表示善意,同時營造出一個和未來台灣當局互動的彈性空間。

  作為台灣最大的在野黨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已經確定參加明年1月16日舉行的台灣地區領導人大選。“習馬會”正是在台灣政黨可能輪替的前夜,堅守了“九二共識”原則底線,並且明確劃出了“一個中國”“反對台獨”的紅線。

  馬英九在與習近平的會面中,提出把兩岸互動對話常態化。“這應該說某種程度上為民進黨上台留了一個空間,他們的兩岸政策能不能做出調整,這裏面是有想象的空間的。”王建民認為。

  “大陸方面等於給蔡英文提供了兩個選擇,一個是如果她不承認‘九二共識’,就會像習近平曾經講過的‘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石齊平認為這次“習馬會”提供了另一個選擇,如果蔡英文願意承認“九二共識”,就有一個兩岸領導人見面的框架,“究竟她要怎么選擇,自己看著辦吧”。

  事實上,在得知“習馬會”的消息後,蔡英文和綠營人士明顯變得很慌張。綠營政治人物在選舉策略上也開始調整,“他們是打藍不打紅,批馬英九,但肯定兩岸交流,這么做的目的就是為了將來一旦執政,留下足夠彈性的回旋餘地。”鄭又平說。

  通過對這次“習馬會”全過程的觀察,鄭又平認為,習近平的政治風格直接、強勢,也很有自信心,“他的自信心和底氣也是因為國家這幾年越來越強大了。”

  “在兩岸關系上習近平有大的戰略和構思,有解決台灣問題的自信心和使命感。”王建民認為,這主要是因為習近平在福建工作了十幾年,他對台灣問題是有深度了解和掌握的。

  在“習馬會”最後一個環節——雙方共進晚餐過程中,習近平也提到了他在福建工作的經曆。據鳳凰網報道,馬英九在回程飛機上對媒體說,晚餐中,習近平提到他在福建任職過17年,“所以和他聊了很多廈門和金門的事情”。習近平還提到當年擔任廈門市長時,就有人建議,金門可以向廈門買水,他現在看到計劃終於落實,明年可望供水,感到很欣慰。

  為了兩岸領導人的這次晚餐,大陸帶來了茅台酒,台灣則帶了金門高粱酒和馬祖老酒。有台媒傳言馬英九在晚宴中喝到微醺,馬英九否認:“沒有,沒有,我沒有醉!只是喝了酒有點臉紅。”馬英九說,我們用很小的杯子喝高粱,而且沒有裝滿,“也沒有拼酒,我和他都說自己酒量不好”。

  7日晚上7時,習馬會的最後一項行程結束。馬英九出現在酒店大門口,他與守候在那裏的民眾及媒體人打招呼、寒暄,還笑著向眾人道別,看得出來晚餐確實是“習馬盡歡”。

  在返程途中,當記者問馬英九有沒有可能在任內舉行第二次“習馬會”時,馬英九回應:應該要先等些成果出來,看有哪些進展,至於之後要不要邀請習近平來台灣,可以再行協商,“循序漸進,就能水到渠成”。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