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韋總統羅伯特·加布里埃爾·穆加貝
于上月鬧騰過一陣子的“孔子和平獎”鬧劇,因“獲獎人”津巴布韋總統發言人嚴正聲明拒絕領獎而再起波瀾。獲獎者罵這個獎一文不值,連外交部也不得不出來澄清該獎項與中國政府無關,輿論更是猛烈抨擊,看笑話一樣對待。
針對質疑,昨日傍晚,此獎發起人、評審委員會顧問劉志勤回應了媒體。他表示,“我們做這個不為錢,不為名,還天天被罵”。但此事真像其說的那樣“無關名利”嗎?我看未必。更何況,這只是劉志勤先生的“一家之言”,并不能代表此獎發起設立者們的真實想法。
其實早在評選第一屆孔子和平獎時,發起人就有利益上的考慮。2011年,《東方早報》在一篇題為《孔子和平獎調查:內訌、投機和羅生門》的報道中就寫道,此獎的發起人之一譚長流稱:王生貴希望以孔子和平獎來吸引捐助,“他那個部去年辦了一個麻將大賽,賠了二三十萬元,他想把洞填起來。”王生貴不是別人,他時任中國鄉土藝術協會副會長、傳統文化保護部原部長。而當時,孔子和平獎就“掛靠”在此協會下。可見,此獎的設立并非“無欲無求”。
此外,此獎也管理混亂。只要去看看本屆“孔子和平獎”所謂的評審委員名單,就一目了然。評委名單橫跨政、學、商、軍、佛、道多界,煞是威武霸氣。而且,評委中有道教委員會的成員,候選人中還有中國道教協會。
其實,此獎的另一位發起人譙達摩在接受《東方早報》采訪時就稱,他和譚長流之間有一個君子協議,“第一屆你做主席,我做候選人;到第二屆的時候再換。”(只可惜,此后由于評選過程不透明、財務監管缺失、籌集資金上的分歧等原因,兩人分道揚鑣了。)而譙達摩果真出現在第一屆的候選人名單當中。既是發起人又是候選人,必然存在倫理沖突。如此操作,說其山寨、不專業,并不為過。
事實上,“孔子和平獎”被吐槽,不是因為它是民間組織屬性,而在于其宗旨曖昧、價值觀混亂、評選標準不客觀,具有功利性。民間協會、組織當然可以評選,也有權利借助活動表達立場、主張,但至少要符合公平、公正、公開原則。否則只有用兩個字來形容了,就是忽悠。
(顧昀 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