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3

單車節具優化空間

2015-10-19
来源:香港商報

       作者:流深

  本月10日,首屆「香港單車節」在本港舉行。本次單車節由尖沙咀起步,途徑廣東道、西九公路、青馬大橋等香港標誌性建築,為本港及全球的單車愛好者們提供了「單車游香港」的一次良好契機,對宣傳香港的旅游業以及體育賽事,毫無疑問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從單車節舉辦后的社會反饋來看,此次單車節的運作卻未如人意。除了天公不作美,連日降雨造成道路濕滑之外,舉辦方在賽事安排上出現了眾多混亂之處,如賽區指引不到位,造成參賽選手迷路;不同組別的賽事出現「撞期」,率先出發的選手要等待后出發的選手;青馬大橋等交通要道封路造成交通大堵塞等等問題。上述問題在削弱了賽事對選手和游客的吸引力之外,亦會減低本港市民對賽事的支持,或威脅下屆賽事繼續舉行的可能性。

  毋庸諱言,由於這是本港第一次在市區內舉行單車賽事,舉辦方對於賽事安排等運作缺乏經驗,必定是引發上述諸多問題的原因之一,相信賽事過后舉辦方亦會集中總結和反思。但是,在筆者看來,除了檢討具體的執行細節之外,港府有必要從舉辦單車節的整體戰略和思路上進行調整。

  不應僅著眼旅游拓展

  此次單車節從賽事舉辦的出發點上來看,是為了發展本港的旅游業,吸引高端游客來港旅游消費。也正是基於上述原因,此次活動是由旅游發展局牽頭舉辦,并在賽事進行期間舉辦了一系列「嘉年華」性質的賽事宣傳活動。但也正是這樣的出發點,「單車節」從整體看來具有濃重的娛樂色彩,卻在專業性與競技性上略顯不足。事實上,單車運動不應僅僅被功利地看作一項具有濃重「中產」色彩的高端運動,也同時應該被當作一項具有較高專業性與競技性的體育項目來嚴肅對待。若是僅僅滿足於將「單車節」當作旅游拓展的一部分,那顯然是錯估了單車運動的核心魅力與吸引力。從此次「單車節」的數據來看,其間參與人數仍舊以本港市民居多,內地及外國僅占約20%。若不能在賽事水平及專業性提升上發力,很難讓人相信賽事可以持續吸引到全球各地的游客前來參與。

  可成新的城市名片

  進一步放眼世界,單車運動除了具備旅游休镕和運動競技的作用之外,還是一種適合公眾大規模使用的低碳環保交通工具,在歐洲、美洲的很多發達國家,單車都已被當作一種新型的公共交通工具,由政府部門牽頭進行推廣,建設諸如單車專用道、公共單車租賃系統等。

  這些努力除了提高了公眾對單車的接受度,增進了民眾的運動健康水平之外,亦減少了城市的空氣污染與城市交通問題,可謂一舉多得。從反面來看,內地污染不斷加劇的過程,亦是內地從傳統的「自行車大國」變成「汽車大國」的過程,近年來,重新重視單車的聲音在內地呼聲愈來愈高。但是在本港,受限於基礎設施的不足,單車運動還僅限於一種單純的運動休镕方式。

  近年單車運動在本港漸受歡迎,黃金寶、李慧詩、陳振興等多名單車冠軍已多次證明本港單車運動的超高水平;而在交通問題嚴峻、空氣污染日增的本港,發展單車亦是解決「城市病」的可行手段。因此,無論是從城市發展方面,還是文化康樂角度,「單車」都絕對有可能變成本港一張新的城市名片。但是這張「名片」的打造,僅僅依靠旅發局與「嘉年華」式的「單車節」,恐難使其與聲名相符。

  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在「單車節」開幕式上承諾將修建更多的單車徑,這固然為本港進一步推廣單車運動開了一個好頭,但顯然并不足夠。無論是從基礎設施、公共設施、路政規劃,還是康樂、環保、警務乃至法律角度,港府都有必要統籌多個部門的政策,讓單車運動更好地在港生根落地。而這一切的前提,則是港府必須反思以「單車節」服務於旅游業的短視眼光,對「單車節」的發展思路進行重新思考。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