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3

國民黨怎么越過越憋屈?

2015-10-13
来源:海外網
179630104.jpg

  洪秀柱與朱立倫

  做什么都挨批,國民黨的憋屈生活從馬英九上個任期就開始了,去年“太陽花學運”之後,更幾乎陷入了斷崖式的每況愈下。這一切是怎么發生的呢?

  選三個關鍵時間點來對比一下:2008年,馬英九以明星之姿大勝登台,志得意滿,誓言要征服綠營做“全民領導人”;2012年,藍營支持者不得不“含淚投票”,馬英九僅以微弱優勢勝出,而蔡英文還承認敗在“兩岸關系最後一裏路”上;2014年,“太陽花學運”封凍了兩岸服貿協議,馬當局束手無策,其後“九合一”選舉,國民黨原本執政的大部分縣市都落入了民進黨之手,士氣跌入深穀。

  不難看出,這三個時間點之間貫穿一條紅線,就是兩岸關系。馬英九2008年的大勝,固然得益於陳水扁貪腐,但推動兩岸和平交流乃是國民黨與民進黨最大的區別,也是最大利基所在。連戰2005年訪陸破冰之旅,重啟國共間中斷近60年的交流,一舉扭轉國民黨頹勢;馬英九競選時所提的“終極統一”、簽署兩岸和平協議等,都得到輿論高度肯定。

  馬英九上任之初,兩岸關系步入蜜月期,各項措施諸如陸客赴台,大陸采購台灣農產品等,盡管民進黨不斷中傷,依然勢不可擋贏得鮮花掌聲。不過,陽光下的陰影從那時也已出現。馬英九立志做台灣“全民領導人”,因此變得十分害怕綠營批評,在兩岸政策具體操作面上常一遇批評就轉向,比如陸資赴台、陸生赴台等政策都打了很大折扣,原本的主動出擊開始露出疲態。

  綠營對兩岸關系的批評脫不開煽動民粹,國民黨當局不敢正面接招,而選擇了比賽討好民粹。所以馬英九上任後,兩岸和平協議、統一都不談了,反而把“不統”放在兩岸政策的首位,而原本說的“先經後政”,幾乎也變成了只經不政,對兩岸政治談判避之唯恐不及。第一任的陸委會主委,他還特意從深綠的“台聯黨”選出,兩岸交流中處處強調“台灣主體性”,相關論述日益接近民進黨。

  到了2012年,當局縮手縮腳的兩岸牌不但未能征服綠營民眾,還傷了許多藍營人士的心,已經失去了光芒。台灣輿論在大方向上仍體認兩岸交流的正當性及兩岸和平的必要性,但在一些具體議題比如“兩岸經貿只讓特定階層圖利”、“兩岸關系發展不是太慢而是太快”、“台灣需在兩岸交流中保護好自己”之類,已開始被民進黨主導。

  到2014年,“太陽花學運”的學生們連服貿協議是什么都沒搞清楚,就可以理直氣壯地霸占“立法院”,而國民黨當局不敢動違法的學生一個手指頭。到年底,國民黨又在“九合一”選舉中失去了大部分執政縣市,士氣徹底跌入穀底,兩岸政策連帶受到質疑。

  國民黨當局從一手好牌打到滿盤皆輸,固然有內鬥頻繁、忽視深藍利益等因素,但未能真正規劃、執行好兩岸政策才是主因,因為兩岸政策才是藍綠對抗的核心角力點。

  概括而言,綠營主“鬥”,而藍營主“和”。主“鬥”一方鬥性不減、“逢中必反”,主“和”一方卻自縛手腳、自廢武功,最後竟似形成了未開口理先輸的詭異氣氛。7年多來,國民黨雖然推動“和”的政策,但始終不做“和”的論述;只談兩岸經貿帶來的經濟紅利,不談兩岸和平帶來的政治紅利。既然是一方主“鬥”,一方主“和”,而主“和”的一方卻是形“和”實“拖”,任由原本主“和”的力量渙散和不去凝聚,又經常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氣勢當然只能持續下跌。

  國民黨2016年“大選”參選人洪秀柱,因兩岸論述光譜相對偏向統派,而被國民黨視為“偏離主流民意”,後者在選前100天的時候發動“換柱”,甘犯臨陣換將的兵家大忌。由此也可知,國民黨如今對於兩岸關系的認知,已經發生實質性偏移。

  短期可見的是,國民黨還將在討好民粹的路上繼續跟民進黨惡性競爭。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作戰,似乎並不明智。(文/黑白自在)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