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結束後,一條包含30條新聞的長段子在社交網絡風傳,它被冠以“年度最佳負能量新聞”或“2015年度沒品新聞”在朋友圈刷屏。有媒體好(wu)奇(liao)地搜索了一下,發現這30條“新聞”,只有5條發生在2015年。不僅如此,其中一部分還是作者自己演繹的。
老一輩革命家講,世上就怕“認真”二字。我以為,這話放在今天也不過時。拿“沒品新聞集錦”來說,這玩意兒不同於“洋蔥新聞”,那家夥說得有板有眼,的確容易讓人誤會。而“沒品新聞集錦”基本上只有含糊不清的一句話標題,沒有事實和細節,讀者欲知後事如何,對不起,作者壓根就沒准備。當然,讀者可自行檢索腦補,但我相信,作為一種快速閱讀的產物,好奇心強到這個地步的人不多。
因此,從創作技術的角度說,“沒品新聞集錦”的作者還是有那么一點責任心的,寫得無頭無尾,可能正是希望讀者把它當段子讀,走腎不走心,笑過尿過就好。在這類事物上實踐“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也可以說是一種認真,但我更想說的是,該是多么不解風情的人,才能幹出這等無聊的事兒啊……
別小瞧這種故作嚴謹的破壞性,它足以把生動變得嚴肅,有趣變得無趣。但你要知道,反過來若要把無趣的事變有趣,那就難了,可以說一直是困擾人類的重大命題,不是冒充劉德華唱兩句“我滴老嘎”就能解決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微信出現過不少bug,一個就是在朋友圈打出不含任何字符的狀態。記得當時滿屏欲言又止,很歡樂,結果很快有人揭穿原理,然後這事就俗了,俗得跟“不轉不是中國人”一樣。
很多人憂心忡忡,說我們處在一個娛樂至死的年代,我倒覺得要娛樂至死挺難的。隨著社交網絡的興起,尤其是誰都會百度一下的時候,即便要全身心娛樂一下都不容易。追劇,有公號劇透,看球,了解你興趣的app冷不丁就會跑贏電視轉播,追真人秀,最新添堵案例是“中國好聲音”大結局。
所以,如果你以為大家在社交媒體上表現出來的happy是真happy,那就天真了,即便是那些看起來全民狂歡的時刻,若要深究,很可能也不過是一群人的孤單。拿剛過去的“國慶朋友圈攝影大賽”來說,你看到的是美食美景美人,看不到的是堵車上火糾紛。至於馬上要迎來的“雙十一”,你又會看到無數人曬單買到心頭好,而看不到的是他們下線之後省吃儉用,當然背後可能還有更肉痛的男友老公。
基於此,你就知道我有多憎恨拿段子搞科學研究的人了。優質的、不違背公序良俗的段子,往小了講是下酒菜撓癢棒,往大了講是和諧社會的助推器。有錢難買快樂心,就讓我傻笑一會兒吧,哪怕兩分鍾。 (作者:柴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