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新区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两江新区供图 华龙网发
两江新区总部星系列楼宇一角。两江新区供图 华龙网发
两江新区幸福广场四周高楼林立。两江新区供图 华龙网发
华龙网5月26日6时15分讯(文/谭熹琳)“创客”在两江新区表现正日益活跃,记者近日获悉,国内知名创业投资公司赛伯乐建设的赛伯乐孵化园,从去年9月在两江新区开园截止今年3月底,已孵化和聚集小微企业48家,中小成长型企业6家,带动就业240余人,园区入驻企业总注册资金已达1.1亿元。在2015年第一次微型企业创业补助评审中,园区共有15家符合条件的入驻企业获得户均3万元的创业补助。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黄金时代,作为长江上游的创新中心,两江新区不断完善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从政策、人才、平台等多角度努力提升新区科技创新能力,依托产业链打造创新链,为创客积极营造创新创业的空间。
出政策 成立创新专项资金
为全面贯彻落实两江新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两江新区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创新中心,两江新区特设立亿元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新区的科技创新活动及创意创业活动。
两江首支亿元创新资金通过市场化运作,将基金放大到2-3亿元,支持新区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仅2014年,入驻两江科技创新中心的企业注册资本总额就达13.2亿元,实际到位23.8亿元。除创新资金外,新区还对入驻企业予以场地、税收、食宿交通、研发经费等多方面优惠政策。
育生态 造环境吸引创客
两江新区大力拓展创客创业的空间,通过市场审批制度等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商事制度改革,围绕市场环境的营造,为创客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为推动微型企业孵化平台建设,两江新区市场监管局派专员“驻点”在辖区内的赛伯乐移动互联网孵化园,为入驻企业提供工商咨询、创业培训、创业补助申请等“一站式”服务。截止一季度,该孵化园共孵化和聚集小微企业48家、中小成长型企业6家,入驻企业总注册资金已达1.1亿元。仅在赛伯乐一个平台,就有15家企业获得户均3万元的创业补助。
搭平台 全力打造孵化空间
围绕建设“长江上游技术创新中心示范区”,两江新区积极营造创新环境,不仅在政策上予以资金支持,还通过打造企业孵化平台,创新科技金融服务等措施来推进科技创新企业发展。
目前,两江新区着力打造的两江科技创新中心已正式启动3万平方米,成功引进华数机器人、登奇机电、富硕芯片、高新创投、位仁新能源动力等20余个科技型项目,力争在2018年建成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创新创业基地。
“目前,我们公司冲压机器人项目已稳定运行数月,实现经济效益过百万,带动相关行业实现效益千万元以上。”入驻两江科创中心的华中数控机器人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2014年,公司实现产值1亿元,其自主研发的1项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外观专利及1项软件著作权也分别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及国家版权局受理。
平台建设方面,两江新区核心区北部新区着重引导产业楼宇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孵化楼宇+专业孵化机构+企业加速器),力争到2017年,新增专业孵化器10家以上,专业孵化器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企业加速器200平方米左右,为1000家以上的中小微科技型、创新型企业提供产业载体。目前,北部新区首个移动互联网专业孵化楼——1.5万平方米的两江创新创业大厦已投入使用,可接纳约100家创新型小微企业。
在两江,“创客”们不仅可以选择入驻政府主导的孵化园,还有专业孵化机构虚位以待。赛伯乐智慧产业孵化园,将设立创业咖啡、移动互联网、智慧金融等项目,还将成立投资基金和创业学院。正在筹划的创业咖啡,不仅能为“创客”们提供交流的平台,还将邀请国内的风投专家参加创客“路演”,为创客们寻找更广阔的市场和舞台。
在市场培育下,两江新区涌现出一批创客的孵化平台,如服务在线交易平台猪八戒网就已吸引1100万位“威客”服务商上线揽单,目前该网日均交易量在5000—10000笔之间,日均交易金额800万元左右,平台累计交易量已达54亿元。
聚人才 大力引进专家专才团队
围绕“搭平台,聚人才,重服务,促发展”的总体创新发展思路,两江新区从成立开始,就建立了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同时,还探索建立两江新区特聘专家制度,选聘全球政府高官、企业高管、技术专家为“特聘专家”,为两江新区的发展把脉、导航。
“我们公司核心技术骨干5名,全部具有欧美地区著名大学留学和知名IT企业工作经历,掌握了10余项相关领域国际核心技术及专利。”入驻两江科技创新中心的达特科技负责人表示,公司主要在信息安全、大数据信息处理等方面寻求市场,拥有强大的海外专家顾问团队,包括计算机图灵奖获得者1名、德国科学院院士1名,以及来自于美国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十余名知名计算机科学家。
“目前,两江新区正围绕创新链布局人才链,大力引进院士专家团队、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千人计划)团队。” 两江新区创新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以两江科创中心为例,未来还将引进100个创新项目,争取吸引10个院士团队项目和20个“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团队项目,力争集聚各类创新人才1000人左右,初步形成科技创新的竞争能力和科技创新发展的集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