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題 > 財經聚焦

巴曙松解讀降息:利率市場化進入收官階段

2015-05-12
來源:證券日報

  在保持貨币政策基調中性取向的同時,可以酌情適度走向寬松

  “2015年利率市場化將進入收官階段,這有利于金融機構風險定價能力的進一步完善,向中小企業傾斜信貸資源。”5月11日,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在中國政府網訪談時稱。

  當日,巴曙松與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陸磊就央行降息0.25個百分點進行了解讀。巴曙松表示,從2014年12月份和2015年3月份兩次利率政策調整後存款利率的執行情況看,全部存款實際上浮比例不到1.25倍,存款利率“一浮到頂”的機構數量已明顯減少,金融機構存款定價的專業化、精細化、差異化程度進一步提升,分層定價的存款定價格局基本形成。可以預期的是,2015年利率市場化在此次改革之後將進入收官階段,這有利于金融機構風險定價能力的進一步完善,向中小企業傾斜信貸資源,同時也會在客觀上促使金融機構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激勵金融市場的創新和直接融資的發展。

  “更為深遠的意義在于存款利率上限浮動區間由以往的0.1擴大至0.2,利率市場化改革可以說步入收官階段。”巴曙松稱。

  陸磊表示,一是存款保險制度為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奠定了體制基礎。5月1日《存款保險條例》的正式公布為存款利率浮動區間上限進一步擴大,甚至全面取消浮動區間塑造了微觀體制機制保障:一方面,在確保存款人安全的前提下,金融機構可以擁有更為廣闊的自主定價空間,使市場供求在金融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二是存款類金融機構定價行為為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奠定了市場基礎。從近期數據看,國有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在30%的存款利率上浮區間內並未采取“一浮到頂”的做法,上浮50%有利于金融機構和客戶綜合評價自身承受力實現市場定價,交易雙方關切點勢必從基准利率轉向風險溢價。可以說,從存貸款市場情況看,完全放開存款利率上限的時機、條件已經成熟。

  央行5月10日宣布,自2015年5月11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币貸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准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5.1%;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25%。這是2015年以來央行第二次降息。

  談及此次降息可預期的政策效果和建議,巴曙松表示,綜合近期降息降准等政策來看,中國的貨币政策依然有足夠多的政策組合選擇,可以在保持政策基調中性取向的同時兼具靈活性和前瞻性,並酌情適度走向寬松。到目前為止,中國的貨币政策操作一直在綜合運用多種貨币政策工具,遵循年初確定的主要政策目標,同時着力應對經濟下行,並綜合考慮利率市場化改革、地方債務置換等因素。總體上看,以M2增速目標為代表的政策變量,始終在預定的政策目標范圍內波動,這與歐美央行在傳統的貨币政策工具失靈之後所采取的非常規的量化寬松(QE)是有本質區別的。同時,現有的常規貨币政策工具和定向結構性工具都有較大操作空間,也無需走向QE。轉型期貨币政策“量”“價”平衡需要價格工具配合。

  巴曙松認為,隨着中國金融結構的調整和金融市場體系的發展,目前中國的貨币政策調控正處于從數量型調控為主向價格型調控為主逐步轉型的過程中,但傳導機制還有待進一步順暢,需要綜合運用量價工具。經過前兩次降准,以及央行不斷使用的定向工具,銀行間流動性總體寬裕,超儲率水平有所上升。在新的條件下,宏觀政策的關鍵更多轉向如何疏通貨币政策向實體經濟的傳導渠道,推動寬貨币走向寬信用,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是需要存貸款利率、貨币市場利率下行等價格工具的同步跟進,形成協調的政策效果。

 

[責任編輯:羅強]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