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6

總理發話了,處長為何敢不聽

2015-04-17
来源:人民日報
\

  李克強在天津市考察時現場見證了109枚審批公章的封存。來源:中新網

  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2015年第一季度中國GDP增速為7%。就在當天,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李克強總理要求深化改革,並嚴斥一些部委和地方文件運轉流程繁冗、拖遝。

  “部長們參加的國務院常務會已經討論通過的一些政策,現在卻還‘卡’在那兒,難道讓幾個處長來‘把關’,這不在程序上完全顛倒了嗎?”

  “中央研究了一年多,拿出政策,結果各種手續再走上一年,這不是鬧笑話嗎?”

  完全顛倒,處長把關,鬧笑話。每個詞都格外刺眼!

  真是有一些膽大妄為的處長,國務院都通過的事,他們仍敢消極不作為。我們不禁想問:處長們的這份“勇氣”、這份“膽量”到底從何而來?

  原因一:原有辦事流程嚴重固化,讓處長們無所適從

  總理嚴厲批評處長們,處長們覺得冤嗎?

  按照部委長久以來的辦事流程,一般來說一項改革措施需要多部門聯合發文時,要由各發文機關的領導共同簽署文件,即“會簽”制度。“會簽”某種程度上可以起到部門之間互相監督的作用。但在經濟新常態下,經濟增長要向深化改革要紅利,部委們卻還在層層“會簽”,關關設“卡”,只重公文,不重實效,就說不過去了。

  難怪總理嚴厲斥責:我們出台的許多政策,中央和各部門已經研究了很長時間,經過詳細測算,並制定了非常具體的執行方案,但卻常常因為繁冗、拖遝的所謂“會簽”,讓一些好政策“遲遲落不了地”。

  其實,最近幾天,不論是赴東北考察,還是在京聽取各路專家意見,李克強都談到了類似的問題。報道透露,他去年曾對東北某個民生項目“蓋133個公章仍未完成審批”的問題作出批示,要求嚴肅處理。

  總理在提醒各部委和各級政府,少一些會簽、研究之類的繁冗流程,這些已經不適應“新常態”。要把精力放在實幹上,“中國經濟是幹出來的”“不幹,什么都談不上”。

  原因二:部門利益交織觸動不易,別人不做“我”為何要做

  不少領域裏的改革之所以遲遲推不動,並非中央沒有指明方向,而是有部門利益在作怪。會上部長們沒不同意見,但改革措施卻遲遲不能落地,原因也正在於此。

  其實這種局面,李克強早有預見。在2013年初,國務院第一次全體會議上,李克強就強調“改革走到今天,勢必觸及部門利益,我們要舍得先觸自己的利益”。之後,李克強還多次在公開場合表達了類似的意見。

  但是,任憑中央心急如焚、恨鐵不成鋼,還是有些“處長”和“處長”身後的人們消極不作為,真是印證了那句話“觸動利益比觸及靈魂還難”。

  改革自然會影響到一些部門的利益,有些幹部原本熟悉的工作環境也會發生變化,乃至於個人前途也會因此改變。這些情緒難免會影響到工作,部分幹部甚至產生了消極觀望的心態,認為別人不做,我為什么要做?!

  於是,有利益的部門間出現相互博弈,沒利益的部門間則推諉扯皮,造成“政令不出中南海”的局面。

  李克強說過“觸動利益比觸及靈魂還難”,但這僅是前半句,而後半句才是關鍵,“但別無選擇”。也就是說,“改革會觸動利益、會動‘奶酪’,但是為了釋放改革紅利,尤其是讓廣大人民受惠,我們義無反顧”。

  原因三:能力跟不上改革步伐,本領恐慌、力不從心

  改革就意味著變化,不僅是利益的變化,還包括工作流程、工作環境、工作情況的變化,這對領導幹部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些改革政策會“卡”在處長那兒,並不完全是因為“處長”不想作為,而是不知該如何作為,存在“能力恐慌”“本領恐慌”,缺乏真本事、硬功夫,導致工作上力不從心。

  有的幹部面對深化改革、調整結構、轉變方式等新任務,不熟悉、不學習、不鑽研,沿用固有的工作方式,“守攤子”;有的面對改變,新辦法不多、工作思路不寬,甚至束手無策,“撂挑子”;有的握著手裏的那點權力,不想著多挑擔子,而是逃避責任、推諉扯皮,“擺架子”。

  但這些並不能成為“處長”們不作為、延誤改革進程的理由。從目前情況看,中央動起來了,頂層設計力度大、進展快、成效明顯,可一些部門並未及時跟上,沒有“對稱”。

  會上,李克強說了“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一方面是因為政策好,一方面是因為人勤勞。”

  這裏所說的“人勤勞”,不僅包括廣大老百姓的勤勞智慧,更需要領導幹部主動作為,狠抓政策落實,繼續保持“蠻拼的”狀態。“要有起碼的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觀念”,“工作中少點空話套話,多點真抓實幹的勁頭,實實在在多給老百姓幹點事!”

  記者:劉赫 王坎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