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越來越多的內地投資者開始關注港股市場的動態,尤其近期港媒聚焦港交所與內地上海證券交易所的股票交易平台即將互通互聯的消息,即港媒形容的「滬港通」,更激發了眾多內地投資者對港股的興趣,已經有內地投資者開始諮詢到港股的相關問題,而有的內地投資者對港媒使用的港式用詞和術語雲里霧里不知為何物,有的內地投資者對港式財經術語的理解則令人啼笑皆非。
譬如,港媒財經版面和財經專題對騰訊的報道十分重視,從騰訊收購活動到業績發布,從股價异動到互聯網金融創新,皆成為港媒追踪的頭條財經新聞,內地投資者也十分關心,但內地投資者對港媒經常用「啡底股」來比喻騰訊,而且判斷騰訊可能很快會由「啡底股」轉變為「紅底股」則不知所以然。有人甚至來電求證:「啡底股」公司是不是被香港廉政公署盯上,其公司負責人被找去喝過「咖啡」?
港幣顏色作參考
那麼,什麼是「啡底股」和「紅底股」呢?騰訊為什麼會從「啡底股」轉向「紅底股」呢?要弄清「啡底股」和「紅底股」的含義還要從港幣說起,在香港流通的港幣中,100元、500元、1000元的紙鈔最為人們常見,細心的外地人都會發現,100元港幣的顏色是紅色,500元港紙的顏色是咖啡色,而1000元港鈔的顏色是金色,善於將枯燥的財經術語形象化、有趣化的港媒把不同港幣紙鈔之底色引伸出來,以形容不同價位的股票,即港股市場上價位在100港元及其之上者為「紅底股」,譬如,長江實業、新鴻基地產、恒生銀行、渣打銀行等股票的價位都在100港元或以上,所以皆屬「紅底股」;而價位在500元及其以上者為「啡底股」,目前,港股市場上只有騰訊控股一檔股票價位達到500港幣,所以騰訊也成為港股市場上唯一的「啡底股」。由此類推,如果有朝一日港股市場上出現了1000元或者之上價位的股票,那麼就應該稱為「金底股」了。
那麼,如何理解港媒所判斷的騰訊將有可能從「啡底股」轉為「紅底股」呢?由於自3月7日騰訊股價創出歷史新高646元后便一路調頭向下,在一個月的時間內跌去了146元,跌幅達到二成,難道騰訊還要繼續大跌,一直跌到100元「紅底股」的價位?這種理解當然是對港媒的一種嚴重誤讀,只看到了「啡底股」向「紅底股」轉變的可能,而沒有問為什麼會有如此之大的轉變。
騰訊拆細降門檻
原來,3月19日騰訊在香港公布2013年度業績時宣布,董事會建議將公司股本一拆五,每手維持在100股不變,按19日騰訊港股收市價567.5港元計算,拆股后相當於每股113.5港元,意味着投資者的入場費將由逾5萬港元降至1萬餘港元。若建議在股東大會上通過,預期將於5月15日正式生效。由此,港媒判斷,騰訊或將由「啡底股」轉變為「紅底股」。
騰訊董事會為什麼要拆股呢,作為港股市場唯一的「啡底股」多麼亮眼和顯赫!根據業績發布會上的解釋,「拆股是為了降低投資者入場成本,以增加靈活性。」顯然,騰訊董事會在比較了各方面的因素之后認為,降低投資門檻,讓更多的普通投資者能夠參與投資騰訊股票遠比高高在上的「啡底股」名氣來得更加重要。通常而言,上市公司拆細股票有利於擴大投資者基礎,吸引更多散戶投資者參與,增加股票的流動性,股東權益不變,公司的總市值也不變。對於騰訊來講,「啡底股」的名聲雖然好,但對投資者來說則不是件好事,因為股價太高,投資成本太大,令到一般中小投資者望而卻步,將「啡底股」拆分為「紅底股」,將能大大吸引更多投資者成為騰訊的股東。
顏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