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6

港交所應全力促成「深港通」

2014-04-16
来源:香港商報 顏安生

  顏安生

  自2007年以來,為了應對日益加劇的競爭壓力,全球各大交易所之間的合作此起彼伏。2010年10月,新加坡交易所宣布以84億澳元高價收購澳洲證交所;2011年2月9日,倫敦證交所和多倫多證交所宣布合併;2011年2月15日,紐約泛歐交易所和德意志證交所宣布將聯合組成全球最大交易所運營商。在此背景之下,大中華區的港交所、上交所、深交所之間的合作便成了市場關注的對象。

  「滬港通」已經姍姍來遲

  事實上,關於兩地交易所合作的議題,早於2006年在港召開的「『十一五』與香港發展」經濟高峰會行動綱領即已倡議:希望「兩地交易所間建立戰略性聯繫以協助投資者及投資工具的互通」。當時即有專家認為,如果香港與內地交易所能夠有實質性合作,則可形成「天下無敵」效應。然而,事過多年,面對全球性交易所併購潮,港交所、上交所、深交所一直不急不躁、按兵不動甚至無動於衷。有分析員猜測,一方面可能是因內地過於謹慎,不敢輕易開放資本市場,而香港方面則有可能是因港交所是一個成熟交易所,市場制度完備,投資者來自全球各地,是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象徵,其市值位列全球各大交易所前列,亦根本不屑與內地交易所合作。

  然而,上海與深圳交易所雖年輕,但發展勢頭迅猛,擴張速度極快,且日均成交量先後超越或接近香港。相反,近年來,港股投資氣氛不佳,港交所業績表現平平,甚至遭到包括前特首曾蔭權的批評,指港交所老成保守、不思進取。經過幾年市場變遷,尤其2008年金融海嘯衝擊之後,香港與內地交易所的實力與市場環境皆發生巨大變化,港交所與滬深交易所之間已存在彼此合作的需要,這一點,也可從2013年年初港交所制訂的三年發展計劃略見一斑。2013年1月,港交所公布一份至2015年的三年發展計劃,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打破中港兩地交易所之間合作空白的格局,實現兩地在市場聯繫上的大突破。

  2014年4月2日,從內地到香港都在盛傳,港交所與上交所已就交易網絡互通達成共識,兩地投資者將可分別買賣港股或A股。4月10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海南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提到,要建立上海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的互聯互通機制,促進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當日中午,中證監與港證監聯合發出公告指,首批未來互聯互通額度將達5500億元人民幣,當中投資港股的港股通額度2500億元人民幣。這意味著港交所與上交所之間的合作開始進入實質階段,這將是港交所發展史上的新里程碑。

  「深港通」必須快馬加鞭

  本來,深圳與香港山水相鄰,兩地在經濟、金融、人員與信息等各方面都有著天然聯繫;而且,隨著港深兩地一體化的推進及日益融合,港交所與深交所的互聯互通似乎更顯得順理成章,但事實上,港交所卻與滬交所率先實現了實質合作,這顯然不單純是兩家交易所的選擇,而是由有關內地主管部門安排的結果。這一安排其實不值得奇怪,因為早在2009年3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就通過決定:到2020年,將上海基本建成與國家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的國際航運中心。而要達致這一目標的前提是人民幣資本帳戶開放,否則上海所謂的國際金融中心只能是紙上談兵。現在,離2020年只有6年時間,為了上海屆時能夠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金融中心,作為人民幣資本帳戶開放重要步驟的「港股A股雙向直通車」理所當然首先要安排在上海開行。

  「滬港通」雖率先啟動,但開放度仍十分有限,後續還會有更多開放措施。而時下市場關注的焦點則是「深港通」何時能開行。雖然「深港通」勢在必行,但其進程可快可慢,能否盡快實現港深交易所互聯互通,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內地主管機構的態度,但港交所的努力卻十分關鍵。對於港交所和香港市場來說,「深港通」帶來的效果可能會更大,因為對於絕大多數香港和深圳乃至整個廣東的普通投資者來說,他們對港深兩地市場的認知程度遠較上海為高,由此而產生的投資港深兩地資本市場的意願或興趣也是上海股市所不能比擬的。有鑒於此,港交所應力促「深港通」盡快成事。

  必須強調,國家對深圳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樣高度重視,早在2010年8月26日國務院即正式批覆同意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在人民幣資本帳戶開放、深港金融接軌等國家金融改革與創新探索方面委以深圳重任,而港深交易所之間實現「深港通」必是深圳探索人民幣國際化課題的題中之義。也就是說,「深港通」是國家改革開放大政策所支持和鼓勵的舉措;同時還應看到,無論是「滬港通」還是「深港通」,都是國家支持香港金融中心發展的意志體現,上交所與深交所定位不同,各有所長,互相不能取代,如能盡快實現「深港通」,香港股市定會獲得更大的市場動力,這送上門來的利港大好事,港交所還有理由遲疑不決嗎?


[责任编辑:鄭嬋娟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