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尋根,根深葉茂;溯本求源,源遠流長。近年來,全國各地都掀起尋根問本宗親的文化熱潮。在徽州,對一個人最好的誇獎是「不忘本」,宗親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是維繫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脈紐帶,她積澱着民族的血脈、國脈、文脈,形成了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
近年來,安徽黃山市歙縣檔案館積極向社會徵集散存於民間的歷史檔案,共徵集到宋、元、明、清、民國各時期的歷史檔案資料等近10000件,檔案內容豐富,涉及面廣,其中清代民國徽州譜碟67套275冊。「譜乃一家之史」,這為許多想要找尋自己根源的人提供了豐富的可查詢資料,也為專家、學者們研究徽州宗族文化源遠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來源。
豐富民生檔案 貼心服務群眾
清明時節,最能喚起遊子們心中那份尋根祭祖的濃濃情懷。又一年清明將至,歙縣檔案館就接到了一位來自北京尋根問祖求助者的電話。
3月23日,一位來自北京的戴老師打通了歙縣檔案館的電話,諮詢館裡能否幫助查閱檔案,幫助她們家人尋找在徽州的根。戴老師自稱:她老家是江蘇泰州市人,現居住在北京,77歲,1964年考入清華大學,1970年畢業後在清華大學工作直至退休。據家譜記載:明末時,其祖戴逸夫因戰亂從徽州歙縣至揚州府泰州城。當時可能是在歙縣一個叫紫竹林的地方,和老家的弟妹們早就想去歙縣尋祖,看看祖上到底在歙縣什麼地方,但因疫情耽擱了。人越老越念祖,現在疫情結束了,家人們尋祖的心情又迫切了起來,但又僅一本家譜,其他的毫無頭緒。
接到電話後,该館工作人員立即調閱相關檔案,發現歙縣戴姓村落不多,且也未查到紫竹林這個地名,考慮到歙縣區域範圍變動比較大,特別是戴老師的祖上已經外遷400餘年,工作人員立即聯繫了戴姓較多的黃山區檔案館,因為黃山區大部分以前是屬於歙縣的,但也無果。
臨近下班,工作人員想到微信好友中有一位徽學專家張建平老師,就不太抱希望的諮詢了張老師,沒想到張老師立即回覆:他有點線索,但不確切。他又立即熱心地在他的專家圈子裡幫忙打聽了起來,不到2個小時,就傳來了確切的消息:黃山市地方志工作社會專家方有正老師知道位於歙縣許村鎮下蒲田村楊峰嶺自然村是戴姓村落,而且他對楊峰嶺的戴氏很有研究。
方老師說:100多年前,楊峰嶺戴姓還曾有一支遷往江蘇省吳縣,並在那裡發展的很好,有較大的產業,蘇州曾有一條街名為「戴半街」。其後人戴濟(1888-1965),字汝楫,是1909年中國第一批庚款留美生,在國外學成塗料(洋漆)的製作技術後回國支持國家發展,曾擔任上海振華油漆股份有限公司技師,為中國近代塗料工業先驅。2012年11月2日,戴濟後人曾前來楊峰嶺尋根。雖然暫時沒有查到紫竹林這個地名,但紫竹林一般指代觀音,楊峰嶺附近的東石壁山、西石壁山曾都以供奉觀音菩薩而出名。
在進一步的溝通中,戴老師說道:她們對尋根問祖一事,心情雖然迫切,但因為資料太少,且年代久遠,本來不抱太大希望,但歙縣檔案館用心的服務態度,給他們帶來了滿滿的信心與深深的期望,目前還在進一步地查找資料,獲取證據。
近年來,歙縣檔案館把檔案服務社會作為工作重點,特別是去年縣委巡察以來,以抓好整改為契機,在不斷加強對民生檔案的接收,優先對民生檔案進行數字化的同時,強化檔案服務意識,貼心服務群眾,今年到目前為止,已接待查檔人員1157人次。(記者 吳敏 通訊員 胡華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