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大灣區進出口商業總會會長林龍安圍繞粵港澳大灣區「跨境電商+產業帶」與「AI+跨境電商」融合發展提出系統性建議。其核心觀點認為,依託大灣區「9+2」城市群產業協同優勢,通過政策創新、技術賦能與生態共建,可推動區域外貿規模再上新台階,助力中國從「製造大國」向「智造強國」轉型。
記者了解到,廣東省已實現跨境電商綜試區全省全覆蓋,並建成近600萬平方米海外倉,2024年外貿進出口總值達9.11萬億元,佔全國超兩成。
深化區域協同,構建一體化發展格局方面。林龍安提出,需建立粵港澳三地「跨境電商+產業帶」協同機制,重點突破跨境支付結算、數據流動、稅收政策銜接等關鍵領域。例如,依託橫琴、前海等重大合作平台,打造「數字貿易走廊」,建設全球資金流動與商品轉運樞紐。同時,發揮香港金融優勢,為跨境電商企業提供多元化融資服務。
針對大灣區產業帶特點,林龍安建議實施「產業帶數碼化升級工程」,培育「跨境電商數碼化標桿工廠」。例如,佛山陶瓷產業可通過AI設計優化產品,結合跨境電商大數據反哺研發,實現從OEM向ODM轉型;東莞服裝產業藉助「前店後倉」模式,實現歐洲訂單48小時達。
此外,更需要強化品牌建設,提升國際話語權。林龍安提出設立「大灣區品牌全球化促進中心」,支持企業打造自主品牌。
在優化企業生態,激發市場活力方面,林龍安建議創建跨境電商服務生態聯盟,提供全鏈路服務。例如,中山燈飾產業通過跨境現貨聯盟整合20餘家工廠,共享海外倉資源,提升議價能力與物流效率。同時,鼓勵平台企業參與國際數字貿易規則制定,探索「跨境平台+灣區標準」模式。
築牢合規防線,防範跨境風險方面,林龍安呼籲編制《大灣區跨境電商合規白皮書》,建立跨境糾紛快速解決機制。例如,通過區塊鏈技術存證原創內容與AI生成成果,明確知識產權歸屬規則;試點「AI+跨境電商」專利快速審查通道,打擊算法侵權。
林龍安認為,夯實人才根基,賦能創新發展是發展產業的基礎。林龍安提出構建「粵港澳高校聯合培養+產業實訓」體系,推動深圳、廣州設立跨境電商標桿學院。例如,依託香港高才通計劃吸引海外AI專家,培育兼具產業知識與數碼化能力的複合型人才。(記者 陳彥潔)
頂圖: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大灣區進出口商業總會會長林龍安接受記者訪問。(陳彥潔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