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耗時7年建設的深中通道,即將正式通車。這座長24公里雙向8車道,集橋、島、隧、水下互通於一體的超級工程,備受矚目。
大橋開通後,中山 ⇋ 深圳,約30分鐘就能搞定。不僅珠江口東西兩岸實現了「半小時生活圈」,也預示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迎來新格局!
5月18日,寶安區開展「新質生產力 鏈動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活動,組織知名經濟學家、自媒體「大V」、中央省市區媒體記者先後來到寶安九圍國際總部區,東人工島建設現場和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展廳,用腳步丈量國家這一重大工程的推進情況。
深中通道線路走向
經濟「輸血管」,助力西岸城市增速發展
一直以來,珠江口交通不暢,制約着珠西、珠東的協同發展,也造成兩岸經濟發展不均衡。
有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西岸城市的GDP總和僅為東岸城市的五分之一,世界500強企業總部主要集中在大灣區東岸城市(截至2022年),謀求發展的迫切願望深植西岸人心。
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局
數據截至2022年
深中通道的開通,「區域一體化」加速,無疑為珠江西岸城市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怎麼接住深中通道帶來的潑天富貴?珠江西岸城市都在積極向東布局……
2019年,中山市《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積極推動環灣布局向東發展」,加快城市發展重心向東延伸。
2020年,中山《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提出,大力推進城市環灣布局、向東發展,並深入推進產業梯度布局和城市功能科學劃分。
向東發展,與深圳匯合,是中山政府近幾年城市規劃的重點。我們看到,在中山,66平方公里的深中深度合作區,成立了,位置就在深中通道出口旁,包括馬鞍島全島和附近的三個基地。
在去年深中首次聯合全球招商推介會上,中山市委書記郭文海書記說,未來中山和深圳的關係,就像上海浦東、浦西一樣。
國際上,日本東京灣跨海通道開通,把被海灣相隔的神奈川和千葉縣連接在一起,拓展了東京都市圈的輻射半徑和腹地空間,最後誕生了超2000萬人口的東京都市圈。
東京灣跨海高速大致區位
深中通道開通後,深中經濟合作區的產業、服務和文化將加速融合,深中協作、一體發展,成為必然。
「橋來風至 揚帆高新」,今年4月底,珠海北圍高新區把土地招商大會,開到了深圳會展中心!邀請了深圳東莞惠州香港等500多家企業參加,把5號展館擠得滿滿當當。
招商會現場,珠海高新區負責人詳細介紹了區內金鼎、北圍、前環和後環四大片區的交通、產業和公共配套,從多個維度呈現了片區投資價值。
高標準、低租金的5.0產業新空間,吸引了超百億資金現場簽約。
自2023年開始,深中通道Y字輔道的廣州南沙萬頃沙,瘋狂建設產業園,準備承接來自灣區東岸的投資企業,包括深圳、東莞的企業。
是的,深中通道通車後,廣州南沙經萬頃沙互通抵達深圳,只需約25分鐘。
交通大動脈,助力東岸城市高質量發展
和珠江口西岸城市的雀躍相比,珠江口東岸的深圳,特別是與深中通道直接相連的寶安、前海,深切感受到承接國家戰略的使命感。
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國家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這是總書記去年來廣東視察時明確指出的。
新的國家級平台,是新目標、新定位,意味着更大的擔當、更高的期待。作為引領大灣區經濟的「領頭羊」,在利用好「大橋經濟」上有哪些妙棋可走?通過調研我們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加快打造世界級灣區樞紐,既要流量,也要「留量」。
我們都知道,深中通道,是貫通珠江口兩岸、服務大灣區一體化發展的國家戰略之一。不僅如此,和這一超級交通工程組團發展的,還有深圳寶安國際機場、深圳機場東高鐵站、大鏟灣碼頭等一批水陸空立體協同樞紐體系,這些交通基礎設施,共同確立了深圳作為世界級灣區樞紐的地位。
交通樞紐、貿易中心的形成,吸附來自四面八方人財物的匯聚,形成區域乃至世界級中心地位。在中國歷史上就不乏先例。從西漢到唐朝800年,著名的絲綢之路的起點長安,就因開通商道,成為聯通歐亞橋樑,形成東方世界的交通樞紐,貿易中心,鼎盛時期擁有超百萬的人口,繁盛一時。
一直以來,珠江口百公里黃金內灣,缺少一座高效率快速通道連接東西兩岸,如今,深中通道,彌補了這一缺陷,必然強化東岸寶安「空港、海港、高鐵、高速、普路、地鐵和跨海通道」七位一體樞紐型大交通體系優勢,把服務半徑拓展至大灣區9+2個城市,寶安、前海的流量中心、貿易中心的地位也將更加凸顯。
同時,沿着寶安區南北走向近50公里海岸線,海洋新城、國際會展中心、九圍國際總部區等大型配套基礎設施依次展開。
會展、商務、總部基地等基礎設施,可以讓隨錢流、人流而來的AI模型、生命醫藥、高端製造等新興產業落地生根,發展壯大,如此流量+「留量」,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就像上海虹橋商務區,利用「大商務」「大會展」「大交通」再加上「大科創」,聚焦高能級總部經濟、高端化服務經濟、高流量貿易經濟以及高溢出會展經濟,不僅貢獻了豐厚的稅收和高速增長的經濟指標,還成為上海經濟新的增長極,帶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在寶安,一個深圳版本的「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正在孕育誕生。
第二,以新質生產力為抓手,布局高端工業製造業產業鏈集群。
世界級灣區的共同特點,就是擁有強勁的創新和產業競爭力。
美國的三藩市灣區,又被稱為「高科技灣區」,蘋果、谷歌、Facebook等科技巨頭企業聚集於此。
而日本東京灣區,是日本最大的工業城市群和國際金融、交通和商貿消費中心,擁有京濱、京葉兩大工業地帶,鋼鐵、石油化工、現代物流、裝備製造等產業十分發達,匯集了三菱、豐田、索尼等一批世界製造業五百強總部。
粵港澳大灣區的科創實力也十分強大。根據《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4年蟬聯全球第2位。
這源於深圳、廣州、東莞等地政府在科創經費和人員上面源源不斷地投入,慢慢積累起了自身的科創優勢壁壘。
以上表格統計的是2022年全省及各地市R&D經費情況,可以看到,R&D經費支出:
深圳1880.49億元廣州988.36億元東莞458.72億元佛山359.53億元R&D經費投入強度:
1、深圳5.81%
2、東莞4.10%
3、惠州3.44%
4、廣州3.43%。
截至2022年,在廣東省內部,代表科研投入的R&D經費支出和R&D經費投入強度兩項指標中,深圳都遙遙領先。
與此同時,作為全國重要的工業大市、製造強市,深圳始終堅持工業立市、製造業當家。
就寶安來講,充分利用深圳的科創優勢、做大做強先進製造業,大有可為。據統計,寶安2023年全區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量超過7200家,連續七年全國區縣級第一。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210家,市級「專精特新」企業2951家。
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共16家、約佔全市1/4。這些成果,有力支持了寶安和深圳的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此外,國內的服務型龍頭企業,如騰訊、順豐等,都在加快布局寶安生產性服務業。騰訊的新總部也將遷至寶安,在大鏟灣全新打造的「互聯網+」未來科技城,被大家親切稱為「企鵝島」,正火熱建設中。
可以說,深中通道的開通,加速了寶安產業向「新」發展的緊迫感和危機感,是助力寶安傳統製造業升級為先進製造業的強大推手之一。
第三,優勢互補,產業協同。
如果說珠江西岸城市的短板是經濟總量相對較弱,那麼東岸城市的痛點,則是產業發展空間太小。
數據顯示,2022年,東岸每萬人利用土地4.63平方公里,西岸則為17.61平方公里,西岸是東岸的3.81倍。
深中通道開通之後,珠江口東西兩岸的城市正好能夠實現產業協同和優勢互補,深圳研發+中山生產,中山製造+深圳出口,說起來不過是發揮長板,各司其職罷了,但背後還有看不見的產業升級這樣一盤大棋。
前一陣媒體熱議的寶安國際物流村,用專線包機打通了深圳與世界的聯繫,引得村口賣豬腳飯的都來做國際物流,這就是出口跨境電商發展帶動餐飲產業升級到現代服務業的具象體現。
國際上,跨海通道的開通,促進產業協同發展、做大做強的例子也有很多。
丹麥哥本哈根和瑞典馬爾默之間的厄勒海峽通道開通,使得兩地將原本擁有的優勢產業生物醫藥、IT和通信產業以及食品工業聯合發展,產生聚集經濟優勢。其結果,該區域在2005年成為歐洲最具吸引力的生物科技區 (bioregion),還通過醫藥科研合作,形成了世界著名的藥谷(Medicon Vally)。
相信深中通道開通之後,類似的晶片、藥片、刀片電池等新興產業區會層出不窮。
5月中旬,深中規劃一體化發展會議在深圳召開,涵蓋兩地空間、交通、產業、城市風貌等多個領域的合作發展的文件——《關於深入推進深圳-中山規劃一體化發展的行動方案(2024-2025年)》出爐。
內容涉及空間協同規劃、科技創新走廊空間規劃研究、跨江低空飛行網絡方案研究、城際軌道交通詳細規劃研究、產業關聯與客貨流動特徵研究以及重點領域規劃的聯動研究。
這標誌着,珠江口東西兩岸規劃一體化與協同發展,已取得初步成效,跨市域發展規劃協調機制越來越完善。
向灣融合里程碑
深中通道開通,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一步向縱深推進。
黃金內灣從倒V向A字發展,這不僅是粵港澳大灣區從「一條腿快跑」向「兩條腿飛奔」轉變的重要契機,也是粵港澳大灣區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里程碑。
這座宏偉的跨海大橋工程,為推動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一體化和城市發展提供了關鍵的交通樞紐;
展示了中國政府在提高交通互聯互通性、優化城市規劃和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的決心。
作為「黃金內灣」主陣地、深中通道深圳段起點,寶安,正肩負着深圳向灣融合、領灣發展的「核心樞紐」功能,馬不停蹄地奔赴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記者 王娜 陳彥潔)
頂圖圖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