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八駿
2024年4月25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巴黎索邦大學發表演講,再次強調「歐洲主權」概念,敦促歐洲在能源、防務和經濟領域實現戰略自主。他警告稱,現在的歐洲「已奄奄一息,並存在消亡的可能」。馬克龍的判斷,不可能被歐盟成員國普遍認同,國際社會也持不同看法。在我看來,馬克龍旨在振聾發聵。歐盟即使不會消亡,但其內部確實加深分化甚至分裂。
分裂危機浮現
自歐盟擴大至28個成員國,其內部分化乃至分裂的種子逐漸萌發。大體表現在三方面。一是英國不加入歐洲貨幣同盟,英鎊獨立於歐元,英國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獨立於歐洲中央銀行。二是既往所謂南北歐之間主要體現在經濟發展水平差距上的矛盾,隨着經互會瓦解後其成員相繼加入歐盟而更加嚴重。三是前經互會成員加入歐盟後,形成新的所謂「東西矛盾」。東即東歐國家,亦被稱為「新歐洲」,西即原歐盟成員國,亦被稱為「舊歐洲」。既有經濟發展程度的差距,也有同美國和俄羅斯關係的差異。
英國脫離歐盟,克服了以上第一方面從內部分化歐盟的因素,卻從外部帶給歐盟以壓力和離心力。這一點,充分反映在俄烏衝突發生後,倫敦走在西方陣營援烏打俄最前列,迫使或拉扯歐盟不得不一步又一步跟隨。
「南北矛盾」,折射在21世紀第二個10年歐元區爆發主權債務危機中。俄烏衝突發生後,「東西矛盾」上升為分化甚至可能分裂歐盟的主要矛盾。眾所周知,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等東歐國家,同英國站一起,屬於西方陣營援烏打俄的激進派。
耐人尋味的是,進入2024年,馬克龍主張,為打敗俄羅斯,北約必須在必要時出兵援烏。這一聳人聽聞的觀點,給歐盟、也給西方陣營協調援烏步伐增添新困難。在歐盟,馬克龍的主張獲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支持。這不能不被視為歐盟在加快分化而積累分裂的能量。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急劇演變。歐盟在對待中國上,增添了新的分化和趨於分裂的因素。
一、若干成員國不顧歐盟總體對華方針,支持與中國成為戰略夥伴。法國如此,比利時如此,最新一例是意大利。2024年3月24日媒體報道,意大利駐華大使安博思近日接受採訪時稱,意大利政府專注於發展與中國的戰略夥伴關係,其總統馬塔雷拉和總理梅洛尼正計劃2024年內訪問中國。
很難實現「戰略自主」
二、德國作為歐盟事實上的一個領袖,在對華方略上陷入自相矛盾。為了同歐盟保持一致,也為了協調執政聯盟三黨有所差異的態度,德國朔爾茨政府2023年7月13日公布《中國戰略》(China Strategy)文件。這是德國聯邦政府歷史上首次發表全方位闡述對華立場和政策、展望德中關係現狀和前景的戰略文件。該文件引用歐盟對華關係三原則作為德國對華關係定位——「夥伴、競爭對手、制度性對手」。
為了保持甚至發展與中國的經貿關係,朔爾茨擔任德國總理以來,率領德國頭部企業的董事會主席或首席執行官參加的代表團,於2022年11月和2024年4月兩度訪問中國。尤其,第二次訪華3天,是朔爾茨外訪最長時間。還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7月6日至8日,時任德國總理默克爾第7次訪問中國,第一站是「一帶一路」重要節點成都。10年後,朔爾茨在其總理任內第二次訪華,以「一帶一路」另一個重要節點重慶為首站,同10年前默克爾選成都異曲同工。
三、即使若干成員國不堅持與我國保持戰略夥伴關係,也主動與我國保持經貿及其他非政治層面合作。例如,2024年3月,荷蘭首相馬克·呂特對中國進行工作訪問。外媒認為,是替荷蘭大企業阿斯麥(ASML)解決對華出口光刻機相關問題。
「大難臨頭各自飛。」面對愈益惡化的歐洲安全局勢,面對華盛頓堅決拉幫結派、打壓圍堵遏制中國,歐盟內部分化和分裂必將不斷加劇。歐盟不會死亡,但是,在其現有成員國中,有些會死跟美國,有些則會在對抗俄羅斯的同時爭取同中國維持經貿聯繫。總體來看,歐盟欲實現「戰略自主」非常困難。(新華社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