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接受報章專訪時表示,預計今年上半年可成立「藥械監管中心」的籌備辦公室,同時希望通過「1+」新藥審批機制累積經驗,儲備專家庫。
政府去年11月起,推出「1+」機制審批新藥,作為邁向「第一層審批」的過渡期。「1+」機制下,藥物只需一個審批機構的註冊,並符合本地的臨床數據要求及經專家認可,便可以註冊在香港使用。盧寵茂指,由「第二層審批」走向「第一層審批」,必須按部就班;若某一階段不夠精密,導致藥物出事,恐怕會將一切打回原形,因此在「1+」機制審慎批藥,強調不是圖章,「看到別人批出就批」,而是在過程中累積經驗,確保批出新藥的質素、效力和安全性。
盧寵茂說,自去年11月推出「1+」機制,至今已有超過100間藥廠查詢,暫時正式批出一間由內地藥廠生產、用作治療轉移性結直腸癌的口服標靶藥物,期間以數據事實審批,達致「好藥港用」。他又指,國家科技已十分先進,在生物醫藥領域投放力量很大,希望各界不要帶「有色眼鏡」看待國產藥物。
盧寵茂提到,每一類藥物或醫療器械牽涉很多種類,中心審批範圍極廣,建立領導層和專家庫相當不容易,又強調藥物監管牽涉很多龐大利益關係,政府重視人才的專業程度和極看重對方的誠信,如果監管不好,整個制度將失去誠信。
科大有意成立第三間醫學院,盧寵茂對此表示,對高等院校有興趣培訓醫療人才肯定「是開心雀躍的」,但亦要視乎能否配套到教學醫院、病人、醫學生等環境因素,及有無足夠教授授課,亦要避免「互搶人才」,影響原有兩所醫學院運作。科大若涉足醫學院料亦從培訓醫學生開始,但可強化其科研技能,要視乎院校的提案再小心審視。(圖為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