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管局目前在3間脊椎受傷復康中心引入的「外骨骼機械人」,為因意外或其他病理性退化導致脊髓受傷的患者、有脊髓功能障礙的長者,提供訓練,改善站立及步行能力。外骨骼機械人可以模擬人類的步行姿勢,患者只要穿戴上,就會有足夠支撐,能減少體能需求、延長復康治療時間,達致更佳的治療效果。醫管局表示,這種方法相較傳統治療方式,可以加快病人的康復時間,把握黃金康復期,亦可節省醫護人手。3間中心分別位於大埔醫院、麥理浩復康院及九龍醫院。
九龍醫院高級物理治療師張宇洋表示,以往使用的傳統外支架,必須要為每個病人度身訂造,需時一至兩個星期,未必能把握病人的黃金康復期。而外骨骼機械人則可因應病人的身型靈活調較使用,只需大約半小時,便能開始操作,讓患者接受訓練。而機械人內設感應器,可因應患者能力自動調節訓練模式,加快康復時間。另外,用傳統支架做步行訓練,需要2至3位治療師輔助,用外骨骼機械人只需1位治療師即可進行訓練。
病人陳先生2022年9月跌倒入院,檢查證實他患有脊椎退化需接受手術,手術後要重新訓練站立及走路等動作。他其後轉往九龍醫院做復康治療,同年12月底出院。他說,在大約1個月的訓練期間,透過日常物理治療加上外骨骼機械人訓練,他從雙腳無法控制自如、要兩個人扶着走路,逐步康復至可以用四腳柺杖自行落床及乘搭升降機,往返病房及醫院大堂。他現正進行第二輪外骨骼機械人訓練,現時在室內已不需要使用拐杖行路。
醫管局用外骨骼機械人訓練,每年可服務3000人次,局方會繼續觀察訓練成效。(圖為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