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今日(30日)發表新一份題為《凝聚政產學研力量建設臨床研究之都》的政策倡議報告,香港科技園公司為是次報告的策略夥伴。報告強調,臨床研究是生物科技價值鏈之中的關鍵一環,不但能彌合香港卓越的學術研究與藥物商業化之間的鴻溝,更能吸引製藥公司入駐新藥研發基地,最終讓患者從最新的臨床創新突破中獲益。由英國國家健康與保健研究所的經驗可見,針對臨床試驗的投資可產生高達7.6倍的經濟效益,足以顯示其經濟發展潛力。
香港有兩所大學在醫學領域排名全球前五十,在藥劑及藥理學則排名前一百。另外,香港的世界級醫療服務和試驗質量廣受認可,以上優勢都為發展香港成為全球生物科技樞紐創造了最佳的條件。政府已於去年發布的《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中,將生命健康科技定為重點發展領域。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中,生物科技亦被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
事實上,生物科技發展已經成為全球趨勢。未來10年,全球的臨床研究試驗預計將以每年6%的速度快速增長,而亞洲將成為其中主要引擎。然而,香港的臨床試驗數目在2015至2021年間卻下降了22%,與主要經濟體平均48%的增長,乃至中國內地285%的爆發式增長形成鮮明對比。
團結香港基金30日發表新一份題為《凝聚政產學研力量建設臨床研究之都》的政策倡議報告,並邀請多名專家到場討論。
為找出香港競爭力滯後的原因,本研究透過對約250位專家學者進行深度訪談及問卷調查,揭示了香港臨床研究主要面臨的三方面挑戰。首先是臨床研究者及研究輔助人員缺乏支持。其二,相對於周邊的經濟體,香港批核臨床試驗及簽訂合同的流程過長且累贅。其三,香港並無進行第一層藥物審查的能力,即審查臨床試驗數據以批准藥物註冊的能力。
為此,報告提出5項政策建議,透過招商引資、培養人才,增強香港作為中西橋樑的地位,從而將香港建設為臨床研究及藥品商業化的首選地。其中重點包括成立臨床研究所推動政策落實,以及設立香港獨立的藥物第一層審查機構。5項政策建議包括由醫務衞生局策略性規劃臨床研究發展;制定臨床研究人才發展策略;將香港定位為藥物研發的「超級聯繫人」;縮短試驗啟動時間並提升試驗能力;及引進臨床試驗基建及技能。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局長畢井泉在視像致辭中指出,生物醫藥已經成為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標誌。他表示:「香港要進一步發揮國際化優勢,加強與大型跨國公司的合作,完善香港藥品監督管理制度,善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統籌跨境多中心臨床實驗,努力把香港打造成國際化的生物醫藥創新中心。」
團結香港基金理事楊紹信在開幕致辭中說到:「創新的臨床研究是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增長引擎。首先,臨床研究是香港優良的學術及研究成果和創新醫藥及治療商業化之間的橋樑。最新公布的施政報告正帶領着香港朝向正確的方向邁進,包括即將成立的『香港藥物及醫療器械監督管理中心』籌備辦公室,並以觀察員身份加入國際醫藥法規協調會議。」
討論環節由特首政策組組長黃元山主持,一眾學者及專家,包括:葛蘭素史克有限公司香港及澳門副總裁及總經理 Raj Bhatti;香港大學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孔繁毅;香港立法會議員、希瑪眼科醫療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及行政總裁林順潮;醫院管理局總監(質素及安全) 黃立己;香港科技園公司轉化研發所高級總監劉思雅;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研究部聯席主管水志偉,就香港未來的臨床研究發展及培養醫生具備研究思維等方面交換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