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在台東東河鄉的金樽,記者有幸在「江賢二藝術園區」與80多歲的台灣藝術家江賢二見面。曾在巴黎和紐約生活過的他,如今已在台東定居十多年。他身穿隨性的藍色格子衫,搭配着獨一無二、灑滿顏料的限量版牛仔褲,露出神采奕奕的笑容。
藝術人生的起步
江賢二的藝術人生起步於一個悲傷的時刻,在他11歲那年,母親去世,而他從此便愛上了藝術。「我的個性比較不想去交朋友,所以就一個人,後來演變成我喜歡畫畫聽音樂。」
40歲時找到自我
在那個年代,對於想成為藝術家的人來說,巴黎似乎是唯一的選擇。他說:「那時候想畫畫想當藝術家,一定要到巴黎去。」他一直在摸索自己想要的藝術是什麼樣子,直到1982年畫出《巴黎聖母院》時,40歲的江賢二才對自己有信心,自認有資格當畫家。
來到台東 開啟第二藝術生命
江賢二的作品起初以黑白為主,充滿了沉重的色調,如同他當時的生活態度。然而,當他在2008年遷居台東金樽後,他的畫風丕變,從過往深灰暗色系《巴黎聖母院》走向色彩繽紛的《比西里岸之夢》等。「在巴黎在紐約甚至在台灣,我還是習慣把窗子封起來,心情那時候也蠻低的。一直到十六七年前搬到台東來,大家才看到不一樣的顏色。」他笑着說,「人生後來變成彩色。」
在台東的十多年,江賢二的藝術風格也發生了變化。他開始嘗試跨界合作,與其他年輕藝術家一起創作。他的繪畫作品不再僅僅是平面繪畫,而是拓展到了立體、建築、雕塑等多個領域。「我對其他事物都很有興趣,比如音樂、電影。」他說。
與大自然和音樂為伴
這座臨海山坡上的美術館,設計風格是極簡的清水模。兩間美術館中間的水池旁,擺放了一張椅子,面對着可以眺望太平洋的窗框。江賢二就住在樓上,他稱自己每天早上都會坐在這裏等待太陽升起。「一個人非常安靜,有時候會有兩三隻猴子陪我。」這裏有很多台灣獼猴,他常常開玩笑說,十幾年前這一塊地是屬於猴子的,自己是跟它們簽約租這塊地來用的,猴子們才是老闆。
古典音樂常常啟發江賢二的創作。每天早上5點鐘起床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播放音樂,這已經變成了他的習慣。馬勒、巴哈、德布西的音樂,長年為他帶來心靈的撫慰。「我常常這麼形容音樂,before我認識我女朋友,我就認識德布西,他是我的音樂情人,所以我幾乎每一天都會聽德布西的音樂,尤其是《月光》,還有巴哈的無伴奏協奏曲。」他坦誠地說。
談及近期關注的議題,江賢二表示,與大多數人一樣,他正在關注國際戰爭。他說:「戰爭都還沒有結束,你的心情一定會受影響的,不管你做哪一個行業,所以這些心情,也會反映在我的作品上面。」(記者 羅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