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港深穗莞後,9月11日,由香港商報承辦的「2023粵港澳大灣區創新成果巡展」惠州站在該市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東坡園啟動。本次巡展以「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全面展示大灣區在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全球高端創新資源、強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協同創新發展、宜業宜居宜遊以及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的輝煌成果。
據介紹,惠州站的展期持續到9月15日。活動得到香港中聯辦宣文部、澳門中聯辦宣文部、省政府新聞辦、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澳門特區政府經濟及科技發展局、廣東省科技廳及包括穗、深、莞、惠、邑、禪等灣區9市政府新聞辦的鼎力支持。
惠州市民楊惠良在接受惠州電台記者(左)的採訪
深度參與「雙區」建設基礎設施條件不斷向好
此次巡展惠州站重點突出惠州「嶺南名都」、「粵東門戶」的城市魅力及發展活力。展覽現場,吸引眾多市民駐足觀看。惠州市民楊惠良對本報記者表示,通過觀展,讓觀眾進一步了解在科技創新、基礎設施、灣區合作協同發展等方面的取得的成就。惠州變化之快,經濟社會發展之好,讓人驕傲與歡欣鼓舞。同時,通過觀展,也了解到灣區9+2城市建設的輝煌成果。
而在展覽期間派發的明信片,則凸顯惠州作為大灣區重要戰略腹地和樞紐門戶為主題,凸顯惠州經濟高質量發展及科技創新的輝煌成果。
惠州市民在巡展現場打卡(攝影:盧偉)
近年來,惠州隨着「豐」字道路交通主框架加快建設,贛深高鐵建成通車,廣汕高鐵建成在即,機場航線通達全國各主要城市,惠州承東接西、連南帶北的陸海空立體大交通格局初步形成,融入大灣區「半小時經濟圈」的步伐持續加快,深度參與「雙區」建設的基礎設施條件不斷向好。
目前,惠州正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圍繞實現習近平總書記賦予的使命任務,貫徹落實廣東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1310」具體部署,發揮惠州獨特優勢,搶抓重大歷史機遇,為高水平謀劃推進新階段大灣區建設展現惠州新擔當,更好地服務和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
惠州市民在觀展(攝影:盧偉)
同時,惠州更大範圍更深層次融入大灣區城市群和深圳都市圈發展,打通全面融入大灣區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提升政務效率,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好埃克森美孚、殼牌等跨國企業獨有的開放渠道,以及中韓(惠州)產業園等對外開放平台,圍繞兩大萬億級產業集群精準招商,吸引全球先進技術、資金等資源要素為惠州所用。
與此同時,為高水平謀劃推進新階段大灣區建設、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惠州繼續打好「五外聯動」組合拳,支持企業出海搶訂單、拓市場,加快建設貿易強市。切實履行好惠州的新使命新擔當。
市民在領取巡展明信片(攝影:盧偉)
近距離感受惠州以及大灣區創科發展
從科技創新到產業發展,從文化交流到城市合作,本次巡展以「創新」「高質量」和「發展」作為三個主題詞,83塊展板濃縮了灣區的發展畫卷。聚焦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是次巡展方式也與時俱進科技感十足,以「圖片展+明信片+全媒體融合+雲展覽+視頻展播」形式展現了灣區的創新力量,灣區的夢想和創新在這裏相互交融。
近年來,惠州市始終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市科技創新水平明顯提升。2022年,惠州多項科技創新指標位居全省前列,有效高企、科技型中小企業增幅均居珠三角首位;兩大科學裝置、東江實驗室建設穩步推進,「1+N」高新區發展格局正在形成,首次實施「粵惠聯合基金」並獲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0項。
面向「2+1」現代產業集群發展需求,惠州市引進共建惠州市新一代工業互聯網創新研究院、惠州市綠色能源與新材料研究院等一批創新平台載體,為產業發展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惠州市民楊惠良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攝影:盧偉)
截至目前,惠州市共有省級以上創新平台超300家,其中省實驗室1家、省重點實驗室7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10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36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44家。
惠州市堅持把高企培育作為創新驅動發展的「牛鼻子」,實行培育發展高企行動計劃等,推動高企量質提升。
記者注意到,惠州市已建立「FIT粵」科技金融創新平台,引導金融機構健全以企業創新能力為核心指標的融資評價體系,推出「立項貸」「人才貸」等面向科技型企業的專屬信貸產品,支持太平洋保險在廣東全省首推面向「揭榜掛帥」科技項目的保單,引導信貸資金加快流向高精尖領域。
2022年,惠州全市技術合同認定登記753項,技術合同成交額27.39億元,五年增長近9倍。今年,惠州市將繼續加速科技要素資源集聚和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在實施高端人才引育計劃,加強科技與金融融合發展的同時,打造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首選地。(記者 盧偉)
頂圖:巡展現場(攝影:盧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