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國務院印發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正式對外公布(簡稱《河套規劃》)。此次規劃的提出有何重要意義?未來河套將如何發展布局?深圳被賦予了怎樣的使命?
記者近日採訪了香港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場景」
對香港科研成果應用至關重要
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深港「雙向奔赴」中,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可以說走在最前面。
「其實我剛來做應科院總裁的時候,第一個想法就是要跟河套合作。」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行政總裁葉成輝說。
深圳衛視駐港記者 黃俊強 攝
在2021年10月上任後,葉成輝提出的首要發展計劃的重點,就是積極考慮進駐位於深圳福田的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以及落馬洲河套地區。
為何如此看重河套?葉成輝表示,香港有很多好的科技研發,但是應用場景不夠,因為香港只有700多萬人。
他以「獨角獸」企業為例解釋說:「你看香港說有12到18家的『獨角獸』,基本上沒有一家是因為應用場景在香港變成『獨角獸』的,要不就是在內地,要不就是在東南亞、歐洲做得很好,才能變成『獨角獸』。」
在葉成輝看來,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在政策上的安排非常清楚,它既有香港的部分,也有深圳的部分,深港兩地會更進一步地實現生產要素的互聯互通,同時也會助力香港的科研成果在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得到應用。
公開資料顯示,香港應科院由香港特區政府於2000年成立,是香港最大的公營研究機構,也是特區政府指定的「香港資訊及通訊技術研發中心」。
香港應科院的主要科技研發領域包括「人工智能及大數據」「通訊技術」「網絡安全、密碼及可信技術」「集成電路及系統」和「物聯網感測技術」。而這些科研領域,最重要的是落實到「應用」二字。
葉成輝告訴記者,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應用場景非常大,能夠很好地解決香港應用場景不足的短板。「我們叫應用科技研究院,所以『應用』非常重要」,葉成輝強調,「我們在做不同的項目,譬如說在第三代半導體或者是三維半導體方面,香港的應用場景真的不多。而河套有不同的半導體企業,譬如有華為在附近,合作起來非常方便。」
深港兩地聯合評審機制具有創新性
更好「把關」科研項目
今年2月,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國際化應用基礎研究機構在通過深港兩地專家、相關部門聯合評審後,成功成為首批擬入駐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的項目。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
深港兩地專家評審的內容和重點是什麼?為何需要評審才能入駐?深港兩地聯合評審機制與以往在香港的評審有哪些不同?存在何種優勢?
對於這些問題,葉成輝表示,評審組既有內地的院士和教授,也有香港各個大學的教授,大家看事情的角度不同,考慮的法律等問題也不一樣,能夠幫助充分考慮到科研成果應用時可能面臨的種種問題,這對未來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不同科技項目都有很大意義。
在葉成輝看來,深港兩地聯合評審機制不僅具有創新性,還能更好地「把關」科研項目,讓研究成果更具應用價值。
葉成輝還說,「評審組看重這個科技在河套那邊,2年後能不能落地?5年後會怎麼樣?這跟平常我們在香港的評審有點不一樣。香港評審一個科技項目,通常就是看看有沒有創新性,對應用方面的要求可能沒有很高。」
深圳衛視記者 支丙然 攝
與此同時,通過深港兩地專家和有關機構的聯合評審,可以更好地發掘兩地科研項目的互補性。葉成輝舉例稱,香港應科院從2015年開始研究車聯網技術,與內地無人車的蓬勃發展就是一個深港科研協同發展,優勢互補的典型。
「我們在評審車聯網項目的時候,發現內地所有的企業,其實是做無人車內部的技術,而我們的的車聯網技術是管理路況、路燈、交通燈、行人等,跟內地無人車內部的技術十分互補。現在好多內地城市都在找我們做車聯網。」葉成輝說。
事實上,香港應科院在去年9月就與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發展集團(深智城)發布了「大灣區互聯互通路線圖」,計劃於3年後完成跨灣區「無人車」的設計和實地試驗。按照相關時間表,兩地擬在2023年內統一「車聯網」標準,並在2025年在河套區港深交界,建立示範區。
河套乘風起
深港攜手 科創向未來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有着突出的區位優勢,跨境合作條件優越。日前公布的《河套規劃》提出,構建國際化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其中在科研人員進出、貨物分線管理、科研資金跨境流動監管、數據跨境流動、稅務安排、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推出創新措施。
在葉成輝看來,這些創新體制機制回應了港深兩地科研人員的難點和痛點,在打通這些關鍵節點後,將能讓深港協同發展的優勢更加突出。
葉成輝認為,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與其他地區相比最大的優勢在於,深圳作為世界範圍內科技領域領先的城市,疊加香港的區位優勢,能夠成為內地企業「走出去」的一個重要平台。
「其實香港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香港國際化程度非常高,也有大家都認可的普通法。所以我覺得,在河套也好,在大灣區也好,香港的定位應該是帶動內地企業『走出去』,比如走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葉成輝強調,「你看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有深圳、有香港,只要我們兩邊的合作更進一步,深圳企業可以藉助香港去實現國際化。」
(深圳衛視駐港記者 / 丘倩怡 黃俊強 楊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