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廣東省漁歌之鄉」「廣東省小提琴之鄉」授牌儀式在汕尾市舉行,標誌着汕尾繼獲批「中國散文詩之鄉」「廣東省戲劇之鄉」後,又再添兩張文藝「金名片」。
全省首個且唯一的「漁歌之鄉」
汕尾漁歌,俗稱「甌船歌」,是分布於廣東汕尾地區疍家漁民世代口耳相傳的古老民歌,與廣府鹹水歌、客家山歌並稱廣東三大民歌。其節奏緩和、樂音和諧、旋律優美細膩,唱詞內容來源於生活和勞作,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漁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思想情感。音樂界稱之為海洋音樂的「活化石」,現當代不少小提琴曲、鋼琴曲和歌曲都曾從中汲取養分。
2014年,汕尾漁歌入選國家非遺名錄;2018年,汕尾漁歌晉京專場演出在北京民族劇院舉辦;2021年,汕尾出台《汕尾市汕尾漁歌保護規定》……一個個關於汕尾漁歌的文化記憶鐫刻在時光年輪里,譜寫成非遺傳承的動人樂章。
汕尾漁歌表演
從「養在海里人未識」到頻登大雅之堂,從反映疍家民俗民風到歌唱新時代新生活,從青黃不接到「後浪」奔涌……汕尾不斷拓展以漁歌為素材的歌舞演唱,定期舉辦漁歌文化節,在旅遊業中滲透漁歌元素,在學校教育中融入漁歌文化,鼓勵創作符合時代要求的新漁歌,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汕尾漁歌綻放出熠熠光彩,吸引着越來越多的音樂愛好者推崇傳唱,累計培養漁歌人才600多人。
再次獲批「廣東省小提琴之鄉」
漫步在汕尾市城區善美廣場,一座名為《馬思聰——思鄉曲》的雕塑作品引人駐足,從正面看是馬思聰人像,從側面看則是一把小提琴。
馬思聰是中國現代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和音樂教育家,他的音樂思想、作品,對中國的音樂創作、中國的音樂教育,尤其是小提琴的演奏和表演藝術創作等各方面都有深厚影響,對推動中國乃至世界的音樂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雕塑作品《馬思聰——思鄉曲》
作為馬思聰的故鄉,汕尾小提琴藝術氛圍濃厚、群眾性活動豐富。2016年10月,省音協向汕尾市授予「廣東省小提琴之鄉」稱號。近年來,汕尾連續舉辦了兩屆全省性的「馬思聰杯」小提琴邀請賽,獲得參賽選手和評委專家的一致好評;在汕尾市職業技術學院設立小提琴專業,培養專科學生近400人;舉辦了「歌唱祖國」弦樂演奏會,用小提琴藝術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在市城區和海豐縣設立了3個「馬思聰小提琴培訓基地」,培養小提琴學員500多人,獲得20多項省級獎項、2個國家級獎項,全面助推了我省小提琴藝術事業的繁榮發展。
「接下來,我們將以授牌為新的起點,繼續豐富小提琴群眾性活動,常態化開展『馬思聰杯』小提琴邀請賽,並在市音協設立小提琴專業委員會,加強國內外小提琴藝術交流,進一步提升小提琴藝術水平。」汕尾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有關負責人說。
推動文化資源向文化品牌轉化
作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汕尾擁有正字戲、白字戲、西秦戲三個稀有劇種,汕尾漁歌、陸豐皮影戲、汕尾滾地金龍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文化遺址不勝枚舉,文化資源燦若星辰,為廣大文藝工作者創作優秀作品提供了豐富多樣的選擇。
近年來,汕尾首創提出「文藝工作提升年」「文藝工作質量年」工作主題,各項文藝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績。首屆汕尾市文藝獎反響強烈,打造汕尾文藝創作交流基地11個,創新在抖音直播開展文藝活動,成功舉辦全國硬筆書法名家交流展、第二屆「柯藍杯」全國散文詩大賽、廣東省「稀有劇種」首屆票友大賽等活動……
隨着「善美文化」示範工程的深入實施,汕尾持續做好「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興業」三篇文章,不斷豐富「善美文化」內涵,紮實推進文化強市建設,帶領廣大文藝創作者創新文藝形式、積極開展各類文藝惠民行動,深入打造具有汕尾特色的代表性文藝品牌,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用文藝賦能推動海陸豐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
「我們將持續鍛造汕尾文藝品牌矩陣,紮實推動文藝力量在文化傳承發展中展現擔當作為,為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出汕尾文藝新的更大貢獻。」汕尾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有關負責人說。(記者 余麗齡 通訊員 蔡偉鉗)
頂圖:汕尾漁歌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