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全真道堂科儀音樂 清末入港本土味重

全真道堂科儀音樂 清末入港本土味重

責任編輯:鄭嬋娟 2023-07-06 09:11:51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

香港「全真道堂科儀音樂」2014年獲錄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其類別為「表演藝術」,申報非遺的團體為香港蓬瀛仙館。其後,於2017年更與其餘19個其他項目一同獲錄入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清初時期傳入廣東省

「正一」和「全真」分別是道教最具代表性的兩個道派。香港「全真道堂」便是指香港全真道派團體。

早於清初順治年間,全真道傳入廣東省。其中一個鮮明的例子,便是順治十三年(1656年)平南王尚可喜於粵秀山修建三元殿(宮),滿清旗人藩將李棲鳳撰〈修建三元殿記〉記之曰:「即境全真,盡東粵大地」,說明了全真道在廣東流傳之廣。

清末至民初時期,全真道傳入香港。這年代的香港全真道堂主要由來自廣東的道侶、信眾建立,包括:抱道堂(1921年)、蓬瀛仙館(1929年)、通善壇(1938年)、雲泉仙館(1944年)、青松觀(1950年)等幾十個大大小小的道教團體。雖然它們的道脈傳承不一,但大多是供奉「全真五祖」之一的呂純陽祖師,並認同自己歸屬於全真龍門派。

3.jpg

蓬瀛仙館是早期的全真道堂,在港歷史已有90多年。蓬瀛仙館提供圖片

加入本土唱腔元素

「科儀音樂」是道教儀式中使用的音樂。香港「全真道堂科儀音樂」主要承傳自廣東地區的全真道觀,並在50年代起經多位科儀大師的整理及傳授,逐步發展出具有香港地方特色的道教科儀音樂。

所謂「具有香港地方特色」,是指這些「科儀音樂」並不完全採用內地全真道傳統譜輯《全真正韻》(收錄在清代編修的《重刊道藏輯要》),其中加入了大量具本土特色的「廣東唱腔」、「廣東音樂」,而且更融入當年流行於廣東的佛教唱腔元素。

「道教科儀」兼具了「動」、「靜」兩種元素。「動」是指法事中經生道長的唱唸、演奏、行儀等;「靜態」則指壇場布置、道冠服飾、法器及樂器、經文及文疏等。而在「唱唸」的部分,經生道長會以獨特的節奏和腔調朗讀或吟唱經文,有時候更會以樂器伴奏。這些在道教儀式中使用的「聲樂」和「器樂」,道教中人會泛稱之為「經韻」,也即是我們今統稱的「道教音樂」或「科儀音樂」。

2.jpg

全真道堂科儀音樂是道教儀式中重要的一環。葉德平提供圖片

表面上,這些音樂與我國傳統音樂其實是同一本源,只不過因為「科儀音樂」本身具有特殊功能性、地域性,所以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不同地域的特色。除了「器樂」外,「聲樂」更具有明顯的地域特性。根據我國教育部的說法,漢語方言可分為「十大方言」,而事實上就算是同一個方言區,但也可以分為不同的「片」,所以可以說是變化多端。由於受到不同方言的影響,道教科儀的經文唱吟也有其地方腔調特色。

以香港「全真道堂科儀音樂」為例,經過上世紀諸位前輩、先賢在傳承上的努力,並吸納了本地文化中的粵曲、廣東小曲以及儒、釋等其他宗教音樂等元素,現在已發展成極具香港地方特色的科儀音樂。另外,由於早年香港道教儀式的傳承主要集中在幾位資深道長,因此今日香港大部分的全真道堂所使用道教經本和唱腔方法,基本上都是大致是類近的。

作者簡介

3.jpg

葉德平博士,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高級講師,主要教授文化遺產教育與藝術管理課程、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近年專注香港歷史和文化研究,著作頗豐,包括《戰鬥在香港——抗日老兵的口述故事》、《圍城苦戰——保衛香港十八天》、《古樹發奇香——消失中的香港客家非遺》等。

頂圖:中元法會之開壇啟請,拜呂祖懺。

責任編輯:鄭嬋娟 全真道堂科儀音樂 清末入港本土味重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