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錦田300年石橋 孝子鄧俊元為母建造

錦田300年石橋 孝子鄧俊元為母建造

責任編輯:高心雲 2023-06-28 10:25:49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

    無論古今中外橋對人類生活有着實際的功能。在香港有最現代化最巨大的青馬大橋、汀九橋及昂船洲大橋,新界錦田水頭村有一條不為人知,但具300年歷史的清康熙小石橋,名為便母橋。

    錦田位處眾山之間的盆地,東面有石崗及八鄉西面有凹頭。錦田原名岑田,明朝萬曆年間新安縣大旱,岑田鄧元勳捐榖糧二千石,故知縣邱禮乾以土地膏腴,田疇如錦而改稱錦田,後來它成為了元朗六鄉之一。

6 周王二公書院.jpg

    石橋附近有周王二公書院 。

    相傳方便母親過河探兩孫

    便母橋附近有三級歷史建築的周王二公書院,康熙元年要禁絕沿海居民接濟反清復明的鄭成功,而勒令由山東至廣東五省連同香港九龍及新界大部分沿海居民都要內遷五十里,沿海居民不堪遷徙顛沛流離生活困苦死傷無數,至康熙八年廣東巡撫王來任及兩廣總督周有德上疏奏請復界,錦田居民始得復歸原地生活,康熙二十四年錦田鄉民共建周王二公書院以紀念之。現在錦田水尾村的樹屋就是當年遷界的證據了,屋主全家因遷界而被迫離開錦田一去不返,人去樓空榕樹獨大,最終榕樹吞屋毀牆,只剩下石製門框及幾塊青磚。

    錦田十九世祖鄧俊元年幼喪父,其母黃氏撫養兄弟二人成長,故鄧俊元孝順生性,無奈他與母及弟被迫遷居內地七年,在奏請復界後始得返回故地錦田定居泰康圍,娶妻陳氏後得二子。康熙四十三年鄧俊元從泰康圍另遷對岸水頭村並建新屋居住,但母及弟未有同遷,有雲鄧母因念二孫殷切,而泰康水頭因一河之隔,故鄧俊元每天皆背起母親涉水渡河到新屋,讓母親一視二孫而後快,亦有雲鄧母每天都要涉水探望兒子與二孫,但每當河水高漲時兩村居民無法往來,鄧俊元用省下來的錢請福建漳州工匠到港施工建橋方便母親往返。

    十年前加建一橋以減負荷

    建築材料是本地出產堅硬耐用的花崗石,橋長約三十多尺闊約四五尺許為平橋,橋面為六塊可移動石板,兩側沒有圍欄,菱形橋墩承托橋身,那是傳統建造橋墩技藝(分水尖)的設計,早於唐朝已有古書記載此技法,其可減少河水衝擊力保護石橋免於崩塌。康熙四十九年建橋完工需時六年,村民為表揚其孝義故專稱此橋為便母橋,又叫敬母橋。橋旁奠立花崗石碑記載此事來由及歷史,清中葉編修的新安縣志也記載了錦田孝子建橋便母一事。

1 便母橋的石碑.jpg

    便母橋石碑記載孝子建橋便母一事 。

    1959年便母橋曾略加修葺,並在橋邊豎立了重修水頭村便母橋碑記。2003年沙士襲港後政府及民間大力提倡本地旅遊,錦田不但有山名水秀的景致也有很多歷史古蹟,如吉慶圍、二帝書院、泝流園、廣瑜鄧公祠、長春園、洪聖廟、清樂鄧公祠、鎮銳鋗鄧公祠、龍游尹泉菴鄧公祠、周王二公書院、樹屋及便母橋等,吸引了不少本地及外地遊人到來。2013年在便母橋旁加建了新便母橋及涼亭,以減輕舊橋負荷及增加遊人注足及休憩地方,兩岸鐵欄也改換了和新橋一樣的石欄。

    便母橋是罕見的300年古石橋,它的建築樸實無華簡單耐用,無論過去或現在都可以方便母親及村民往返,更可吸引遊人提升旅業。

    作者介紹

    張浩林,早年修讀平面設計時,對字體及攝影產生濃厚興趣,畢業後從事雜誌設計工作多年,後轉職公營機構當攝影師。年幼時遷居漁港筲箕灣後,喜歡中國節慶習俗。公餘時除拍攝記錄外也撰寫投稿,先後有國泰航機雜誌DISCOVERY、亞洲周刊、相機世界、明報周刊及明報等。

    頂圖:提倡本地遊後,便母橋遊人如鯽。張浩林提供圖片

責任編輯:高心雲 錦田300年石橋 孝子鄧俊元為母建造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