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嶺 香港商報前董事總經理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
上個月,民建聯就中醫服務進行一項電話問卷調查,共計訪問了764位市民,結果顯示,近六成受訪市民過去1年有尋求過中醫服務,三成人表示相信中醫的診治理念,超過兩成人認為中藥副作用較少。而沒有尋求中醫服務的四成受訪者表示,主要原因是認為中藥不及西藥快速見效,以及服用中藥較為麻煩。
其中,超過八成受訪者認為香港中醫服務需要進一步發展和普及;逾七成受訪者認為,政府現時推動中醫發展及中西醫協作的力度不足夠;過半數受訪者表示,不知道全港18區設有政府資助的中醫門診服務;六成半受訪者認為,政府對中醫的資助不足。
較少人問津中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診療費較西醫更高。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香港註冊中醫學會會長陳永光表示,「西醫有政府的大力資助,符合資格的市民去看西醫的普通門診僅50元一次,而中醫的門診診費則為120元,西醫的住院費為120元一天,中醫則在此基礎上再加120元。」
民建聯更指,現時全港43間公立醫院和醫療機構中,只有8間公立醫院參與政府的「中西醫協作計劃」,而選定病種只有中風治療、肌肉及骨骼痛症治療和癌症紓緩治療,建議政府擴大「中西醫協作計劃」至更多公立醫院,增加選定病種數目,參照公營西醫普通科標準,調整中醫診所的服務收費。
筆者認為,除掛號費較便宜之外,大多數人首選西醫也與中醫日漸式微不無關係。都市生活節奏快,不少患者,尤其是年輕患者工作壓力大,有點頭疼腦熱的首先想到的是去看西醫,畢竟在大多數情況下,中藥更多地尋求治本,見效相對較慢,西藥則對症治療,見效快,遇急症多能快速緩解症狀。
此外,與越來越多的先進診療設備相比,望聞問切等中醫診斷手段缺乏數據支撐,常人對陰虛、陽虛等表述概念模糊,遠沒有醫療設備檢出的數據一目了然。加之,一些「江湖術士」和遊醫打着中醫旗號到處招搖撞騙,損害了中醫形象,導致一些患者人財兩空,對中醫療效將信將疑,喪失信心。
筆者也曾一度對中醫療效不以為然,很少去看中醫。然而,一次經歷徹底改變了以往的看法。不久前一覺醒來突患面癱,趕緊去醫院掛急症,通過CT等檢查手段排除腦部疾患,遵醫囑吃激素、抗病毒藥和神經營養藥,病情很快得到了控制,但口眼歪斜、臉部肌肉僵硬卻不見改觀。神內醫生說能否恢復如常因人而異,好比現在的容貌只有59分,經過治療後或恢復到恢復到90分,也可能只恢復到70分。好在此病是良性的,除了難看點,並無大礙。
話雖這麼說,但每當照鏡子看到自己「滿臉橫肉」,總覺得不是滋味。為此,還耽擱了原定的去蘇州給父母掃墓行程。蘇州同學得知筆者的情況後,說另一位上海同學的先生擅長針灸,醫技了得,十有八九藥到病除,急催筆者趕緊動身。筆者也是將信將疑,但終究拗不過同學的好意,在蘇州小住一晚後,同學即駕車帶我直奔上海松江,懷着忐忑的心情接受針灸治療。
這位民間醫生號脈問清情況後,在筆者小腿、腳部、手背、手臂進行了針灸。銀針紮進穴位後,有酸、麻、脹、痛感,起先還不以為意,躺在床上閉目養神,但當欲接電話時,儘管手背僅一根針,卻怎麼都拿不起手機,稍一使力便脹痛難忍,試了幾次只能作罷,可見醫生下針之準,針力之足。
第二天早餐時,好幾位同學異口同聲地說我容貌端正多了,自己也感到緊繃的臉部肌肉有所舒緩。四次針灸下來再照鏡子,感覺有點鼻直口方了,心裏踏實了不少。在同學處白吃、白住、白治療兩天後,即回上海市區辦些私事。同學說他們正好要去蘇州太湖邊踏青,讓我過去湊個熱鬧,再打一次針灸鞏固療效。於是,在上海呆了兩天後再返蘇州做了一個多小時的針灸治療。
若問療效,就這麼說吧,與一位大學師弟面對面說話近兩個小時,對方竟未發現我臉部有問題。也正是有了這次經歷,筆者對中醫有了新的認識,也深感特區政府當初決定建立本港首家中醫醫院舉措之英明,無疑有助於確立中醫藥在公營醫療系統中的定位,規劃符合國際醫療體系的中醫醫院運作模式,堪稱香港中醫藥事業發展進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
自1851年西醫傳入中國後,中西醫之爭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其中,1913年教育系統漏列中醫案、1929年廢除舊醫案和1950年改造舊醫實施步驟草案具有標誌性意義。2006年張功耀「告別中醫論」又引發了中醫存廢新世紀大論戰,和尚大戰道士,一些極端言論滿天飛,有的還出自名人之口。
毋庸諱言,中西醫各有長處,也各有短板。事實上,所謂中西醫之爭,實質上是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之爭。中醫學講究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有其獨到之處。然而,與西方古代醫學一樣,中醫也是以當時古人對世界的認識為基礎的,有其時代局限性,如《黃帝內經》認為,眼淚和鼻涕是從大腦裏滲漏出來的(泣涕者,腦也),《素問》則強調「心主神明」,心臟主導着人的所有思想、情感和思維,這顯然是錯誤的。
馬克思認為,「一種科學只有在成功地運用數學時,才算達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中醫的當務之急是加速實現醫理由經驗上升至科學層面,引進科學的標準和手段,用現代科學技術闡述中醫理論,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系統性地梳理傳統中醫學中哪些是合理、正確的,哪些是不合理、錯誤的。同時,積極探索如何更好地運用數學方法描述中醫基礎理論,借用數理方法進行基礎理論的定量和實證研究,從而為中醫學走向世界奠定基礎。
香港中醫藥底蘊深厚,基礎公共醫療服務覆蓋面廣,醫療數據化發展迅速,註冊中醫師逾萬,擁有與國際接軌的醫院管理制度。隨着首家中醫醫院的設立,作為中西文化完美融合的大都市,香港完全有條件將中醫臨床、科研、教學及醫院管理標準化、制度化,建立符合國際醫療體系的中醫醫院運行模式,進一步推動中醫經典研究和中醫藥科技成果的轉化,研創中西醫結合治療最佳方案,徹底改變兩者「致難兼採」狀況,利用自身優勢發揮國家中醫藥走向世界的橋頭堡作用,為國家中醫藥融入世界主流醫學體系探索可供複製的科學模式。
「善言古者,必有合於今。」除中醫外,香港醫療主管部門似可拓展中醫醫院診療覆蓋範圍,適時引進藏醫學、蒙醫學、維醫學、傣醫學、回醫學、苗醫學、壯醫學等傳統醫學,博採眾家之長,融會貫通,為祖國傳統醫學的傳承與創新貢獻香港智慧,並推出就醫指引,告訴市民哪些疾病首選西醫,哪些疾病首選中醫,哪些疾病中西醫結合療效更好,以此方便市民就醫,造福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