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鷗
我很少見過海水像汕頭南澳島的海水那樣同時呈現綠、藍、鴿灰三種顏色。我們的車進入南澳島時,海水是綠色的,在陽光下水面銀光閃爍,像是盛開了火樹銀花。車前行時,看到海水近處是綠色,遠處是藍色,有時藍綠混雜,綠色的海面上鋪著一團團藍色的色塊。車近宋井時,一片鴿灰色的海出現在眼前。直到看到了島上那個高大軒昂的北回歸線標誌塔時,我才找到了答案:南澳島地處北回歸線上,北回歸線,北緯23.26度緯線,是溫帶和熱帶的分界線,太陽光直射點自南移至該緯線時,折而往南返回。是北回歸線太陽光光線的變化,造成了海水呈現不同顏色。
南澳島還有一個分界線,是閩粵分界線。在島上的閩粵南澳總兵府內,立著一塊寫有「閩粵界」的石碑。明清兩朝的閩粵南澳總兵府是全國唯一的海島總兵府,是明清海防史的歷史見證。南澳島素有「閩粵咽喉,潮汕屏障」之稱,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由此出現了眾多的民族英雄。「閩粵界」石碑的對面是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塑像,鄭成功是南澳總兵鄭芝龍之子,曾以此為據點招兵練兵,最終收復台灣。鄭成功像立在一棵有400年樹齡的大榕樹下,這是鄭成功的「招兵樹」,樹根虯結交錯,粗大的樹幹分成兩叉,枝葉繁茂。樹下的一塊石頭是練武石,石上有把手可供提起和抬舉,南澳守軍每年招募新兵時,常以這種石頭測試應徵者體力。南澳練武從軍者不計其數,湧現出了一大批衛國將才。鄭成功在南澳的軍政勢力達19年之久。
南澳島上的宋井,是南宋末禮部侍郎陸秀夫及大將張世傑等護少帝趙昺退經南澳,曾在這裏挖井汲水,留下這口御用南宋古井。宋井離海不遠,與海水相距僅十餘米,儘管會有沙埋潮淹,但井水甘甜不改。我在井旁探頭看井內,因汕頭近日乾旱,井裏水位很低,只有淺淺的一片水。從宋代至今,這口海邊的淡水井沒有乾涸,也是一個奇蹟。宋代東南海上交通繁榮,南澳島處於閩、粵、台三地交界海面,距西太平洋國際主航線僅7海里,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歷來是東南沿海通商的必經泊點和中轉站。站在宋井畔遠望,海天茫茫,遠處一個發光的燈塔,是南澳一號沉船的標誌物,遙想當年,這條海上絲綢之路上船隻南來北往,百舸爭流。南澳一號沉船中,埋藏著海上絲綢之路歷史的密碼。
和宋井的不竭之水相似的還有媽宮前古井,坐落在汕頭老媽宮戲台前。500多年前,潮汕先民在這裏發掘了一口取之不竭、清冽甘甜的泉眼,俗稱龍泉,為先民和過往船隻提供了生命之源,有汕頭埠第一泉眼之美譽。傳說泉眼位於龍脈之上,且古井生長著靈龜,每遇風雨失調、旱澇成災之際,善男信女燒香祈願,古井必有靈龜爬出消災降福,庇佑風調雨順。如今坐在裝飾一新的老媽宮戲台前看戲,就正對着這口古井,據說重建老媽宮戲台清理地基時,發現井裏還有水,清冽甘甜如故。可見在海邊,淡水是如此重要,以至於到了被神化的地步。
汕頭地處韓江、榕江、練江出海口,三江會合處。它位於韓江三角洲西南角的頂端。韓江上游泥沙沉積海濱,在潮起潮落的海浪作用下,形成沿海條狀高地,謂之沙隴,沙隴脊起處名「汕」,瀕海開端處稱為「汕頭」。
汕頭是全國著名的僑鄉,汕頭港作為粵東海外移民的重要口岸,大批華僑由此飄洋過海,艱難謀生。「一溪目汁一船人,一條浴布去過番。錢銀知寄人知返,勿忘父母共妻房。」「目汁」即淚水,這首「過番」歌謠道出了海外謀生的華僑的辛酸和對家人的顧念。無論走多遠,汕頭人的心中總是裝著自己的家人,僑批這種形式由此產生,僑批是海外華僑向家鄉寄匯銀錢以贍養親人和稟報平安的一種「銀信和封」,兼有家書和匯款單的功能。僑批大規模盛行於19世紀中葉,中止於20世紀70年代。在汕頭的僑批文物館,那一封封僑批的原件字跡帶着寫信人的情感溫度,印尼華僑陳君瑞的僑批,內夾以「難」為題的七言絕句:「迢遞客鄉去路遙,斷腸暮暮復朝朝。風光梓里成虛夢,惆悵何時始得消?」在海外打拼的艱難盡在其中。汕頭現有500多萬華僑華人和港澳台同胞,遍布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富起來的華僑不忘回報桑梓,與故土間始終保持着緊密的聯繫,他們在汕頭的城市發展歷程中從未缺位,1903年建成的潮汕鐵路就是華僑投資興建的。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汕頭,是個對外開放的商業港城。由於水運交通十分方便,北上可抵上海、青島等地,南下可經香港及東南亞一帶。這裏既是閩西南和潮梅地區物資集散地,又是個繁華的消費商埠。1930年,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由中央交通局開闢了一條由上海經香港-汕頭-大埔-清溪-永定進入蘇區瑞金的秘密交通線。如今在汕頭小公園開埠區,有這條紅色交通線汕頭站的舊址。當年交通站是以電料行的招牌做掩護。交通站在護送幹部、輸送物資、傳送資金、遞送文件和情報方面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周恩來、葉劍英、鄧小平等200多名領導幹部經此秘密交通線進入中央蘇區。站在這座不起眼的小樓前,眼前活躍著出入這個交通站的交通員們的身影,他們以自己的機智和勇敢、熱血和忠誠,譜寫着紅色的傳奇。
同樣是水,海很大,工夫茶的茶杯很小,小到只有乒乓球那麼大,卻也能體現汕頭人的精神境界。汕頭的工夫茶,不為解渴,只為品茶,講究一種儀式感。3個小杯擺成一個品字,先把開水衝到茶壺裏泡茶,再把小杯用開水涮一下,然後把泡好的茶水倒到各個小杯里。喝完小杯里的茶,再用開水涮一下杯,倒入沏好的茶,工夫茶的程序之多讓人目不暇接。一個女孩子穿着天藍色的對襟中式服裝,坐在那裏安靜得像一滴水,她泡茶涮杯倒茶,各個動作有條不紊,從容恬靜。喝茶的人品一口小杯里的茶,心也隨之安靜下來。工夫茶,反映了汕頭人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也反映了一種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生活態度。從潮汕菜的製作也能看出這種生活態度,潮汕菜製作非常精細,就連將佛手瓜做成蜜餞,也要花3年的工夫。據製作者說,潮汕蜜餞文化超越水果本身,它是一種行為文化和心態文化,屬於精神文明的範疇。平常的一種蜜餞,也能上升為文化,這是汕頭人特有的工夫茶精神。汕頭人製作家具,用手工將樹皮和貝殼一點點拼貼在木板表面,組成各種圖案,這也是汕頭人的工夫茶精神。在當今處處講快節奏的世界裏,這樣的慢工夫很少見了。汕頭人生意做得好,工夫茶精神應該功不可沒。
汕頭的水,匯聚了汕頭的多種文化,百川歸海,海納百川,汕頭因此而興盛。
通訊處:北京金台西路2號人民日報海外版
郵編: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