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保育沙螺洞致力激活生態

保育沙螺洞致力激活生態

責任編輯:劉亞寧 2020-11-04 15:12:23 來源:香港商报网

 環保組織綠色力量前年起在荒廢多年的沙螺洞進行保育工作,嘗試修復曾遭破壞的濕地和生境,約5個月前,重點項目生態池塘及人工沼澤終於建成,早前進行的生態調查結果顯示,蜻蜓數量及物種多樣性明顯較工程前多,不過,該地仍然受人為破壞生態的威脅,包括駛入保育範圍的越野車、非法狩獵及山火等,組織近月已安裝警示牌及監視攝像機,提醒人們不得進行破壞行為。

單家驊身後是現時的生態池塘,他所持圖片顯示2016年時池塘被倒進廢料之後種植旱地植物油菜花。

 重建濕地是重點項目

 沙螺洞過去數十年都落入發展與保育的漩渦中,到2017年,政府終以「非原址換地」方式,向原土地擁有人「沙螺洞發展有限公司」批出一幅大埔船灣已修復堆填區土地,換取沙螺洞具高生態價值的私人土地業權進行長遠保育。然而,沙螺洞過去多年來已遭受各種人為破壞。綠色力量2018年4月獲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撥款850萬元推行管理協議計劃,管理當地部分土地,面積11.5公頃,為期兩年,主要包括張屋村及李屋村範圍內的私人土地,當中有濕地、河溪、棄耕農地和林地。計劃去年獲得延續(改由鄉郊保育資助計劃撥款900萬元)。

保育範圍內已設置警示牌,提醒人們不要駕車進入保育區,同時監視攝像機正在進行拍攝中。

 綠色力量的保育工作包括有重建濕地、修葺水利系統、有機耕種、控制外來入侵性植物及防止破壞行為。其中重建濕地是重點項目,包括建生態池塘及人工沼澤。有機耕種則是與社企沙螺洞綠田園(由當地村民和農民組成)合作推動,以復興沙螺洞的耕作文化,亦有助控制外來植物。

落成5個多月的生態池塘,現在欣欣向榮。

 米田基本結構仍存在

 綠色力量高級環境事務經理單家驊表示,變身生態池塘及人工沼澤之地原是張屋棄耕農地,上世紀60年代之前全是米田,到70年代荒廢,濕地植物慢慢佔據,進入90年代開始受到破壞,殺傷力大的四驅車剷落田地草堆,濕地植物及灌溉系統遭受破壞,2016年再受侵害,被倒進廢料之後種植旱地植物油菜花,2018年綠色力量進駐時,滿眼都是外來入侵性植物如鬼針、微甘菊等。由於該地屬自然保育區(CA)及毗連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SSI),組織需要花一年多時間才完成變回濕地的規劃申請。去年終可在旱季的12月展開修復工作。

2020年5月池塘及沼澤工程完成,可看到昔日的田壆。(劉健明提供圖片

 單家驊說,第一步工序是清理外來植物,驚喜發現從前米田的基本結構仍存在,那是梯田模式,共有7層,田壆仍在,但部分已毀爛 ; 跟住用重型機械挖塘,塘地是原來1至2層梯田,將之融合併重新做堤壆,3至7層梯田成為人工沼澤,並維修好爛田壆。最後重做水利系統,當地原有的灌溉系統來自河流及濕地,但早已消失,在查詢村民及地圖協助下,找到兩條舊水道,一條在張屋祠堂前濕地,另一條經河流過來,前者已修復並用膠管鋪底防滲漏,後者即將復修。工程完成後,種植十多廿種濕地植物,如三白草、薑花、薏苡、圓葉節節菜等,又在池塘放置枯木和石塊,為不同物種營造微生境。

張屋祠堂前濕地的醉蝶花生長茂盛。

 蜻蜓數量及物種倍增

睽違多年的紅蜻,於建的生態池塘及人工沼澤重現

 今年5月,一場黑雨,池塘儲滿水,但新做的厚實堤壆一下子承受不了,部分塌毀,經兩周時間緊急維修至今安好,生態池塘及人工沼澤亦初見成效。濕地重建工程後首個濕季進行的生態調查結果顯示,蜻蜓數量及物種多樣性分別較之前多逾3倍及高2至3倍,一些長期沒有紀錄的蜻蜓靜水物如黃翅蜻、紅蜻、雲斑蜻亦重現,只有零星紀錄的班偉蜓、華斜痣蜻、紋藍小蜻則大增。此外,首次於沼澤錄得瀕危物種盧氏小樹蛙,在池塘及沼澤錄得鬍鯰及泥鰍兩種淡水魚。而在管理協議範圍內的香港鬥魚數量保持穩定。隱蔽式攝像機則在張屋祠堂前濕地錄得豹貓、食蟹獴、赤麂、東亞豪豬等哺乳動物。

白鷺在人工沼澤閒步。

 組織的未來工作將致力監察及提高生境多樣性。現時管理的11.5公頃地方中,只有2.5公頃屬深入式管理即重建濕地及耕種地方,其餘9公頃是粗放式管理,只作除草工作(每年4次)。單家驊說,希望可在管理範圍內找到受損或消失了的灌溉水道,並將之復修,開發多些人工沼澤,以增加濕地面積。(記者 鄭玉君

責任編輯:劉亞寧 保育沙螺洞致力激活生態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