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广东 > 中华大地

開啟沉浸式教學模式 花都一研學基地試運行

2023-12-07
来源:香港商報網

    在這裏,在互動桌面上隨意地畫一條魚,輕輕點擊「上屏」,牆面顯示屏立即出現一條活靈活現的大魚,搖曳着尾巴;帶上設備,即可與虛擬的海洋生物進行互動……「華南國家植物園花都園區——少兒科普研學實踐教育基地」項目建設完畢,在12月2日開始試運行,迎來了第一批小客人前來參觀體驗。

    60餘名參觀人員分成兩組,分別參加植物篇研學路線和動物篇研學路線的研學,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少兒科普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图 2.png

研學錄影空間

    坐落在家門口的研學基地

    少兒科普研學實踐教育基地位於廣東花都湖國家濕地公園之中,項目佔地面積3000平方米。地理位置優越,位於花都區中心,毗鄰地鐵站,多條公交線路途徑此處。花都湖國家濕地公園地形多樣,土壤適宜,水源充足,集生態保護、環境教育和市民休閒娛樂功能於一體,配套基礎設施完善,花都本地特色濃郁。

    植物篇和動物篇強強聯合

    從植物細胞到種子、植株、再到整個植物系統,從室內到戶外,從觀察到實踐,研學基地植物篇讓學生從各個維度了解植物世界。智慧研學空間配備電子顯微鏡,讓學生在課程中觀察植物微觀世界;透明器皿裝載着真實的植物種子標本,外觀、形態清晰可見,結合圖文形式匯總成一大面種子科普牆;物種植區域栽培了70餘種不同的植物,由觀果、觀花、聞香三部分區域組成;科普長廊沿路種植多種植物,設置植物科普燈箱,還有3D全息光流屏,展示植物花開的動態效果。

    從遼闊無垠的植物世界回來,再到花都湖走一走。基地設置了花都湖的植物科普牆,呈現花都湖植被類型,包含了人工植被、自然植被、水生植被以及整個植物系統的構造與組成。還從過去的城市傷疤、今日的璀璨明珠、未來的生態新畫卷三個方面講解花都湖歷史演變的故事,讓花都青少年兒童深入了解花都湖,培養他們的家鄉認可感、榮譽感。

图片3.png

AIGC元宇宙研學空間

    研學基地動物篇設在嶺南園10-11號樓,充分結合濃厚嶺南特色的建築,極具花都湖特色。10號樓共為二層,一層是濕地自然學校,介紹花都湖濕地豐富動物物種類,同時介紹濕地基本知識與濕地野生動物中最具有代表性動物鳥類類群;二層為自然濕地課堂,科普濕地,生物多樣性相關知識。11號樓為智慧研學場所,共為二層,一層為AIGC元宇宙研學空間,通過互動桌面展示美好的生態畫卷,融合花都湖的各地標元素,學生可以在桌面進行自由創作。二層為研學錄影室和MR體驗室。

    數碼化賦能少兒研學體驗

    少兒科普研學實踐教育基地通過AR、MR混合現實、AIGC等科技手段,打造集「科技、自然、藝術」為一體的研學體驗課程,豐富兒童數字生活體驗,應用數碼化內容賦能兒童友好城市建設。

图片4.png

MR體驗室

    少兒科普研學實踐教育基地中AIGC元宇宙研學空間,是國內較早應用元宇宙AIGC技術進行科普研學的特色項目。兒童可以在桌面自由創作,通過AIGC技術生成對應的內容,創作完成後點擊「上屏」後將會在牆面顯示屏展現創作動態效果。

    MR體驗室包括了3大主題共25款MR研學內容。學生通過MR設備開展場景遨遊,既能走進全息博物館,又能進行科普大發現,還可以開展MR科學探索課。MR混合現實智慧教室與科學實踐內容相結合,能夠為孩子們提供基礎的實踐性教學資源,同時提升教學的智慧化水平。

图片5.png

使用AR學習動植物知識

    AR動物研學,通過AR遊戲將動物相關的知識以互動有趣的方式展現給學生,讓學生了解動物的生長習性等知識。

    這次的研學活動雖然只有短短的半天,但家長學生反響熱烈,紛紛表示希望下次還有機會來參加這裏的研學活動。

    「花都湖這裏的環境好,研學配套設置齊全,我們帶着小孩來這裏參加研學活動,收穫特別多。」

    「我最喜歡那個MR體驗室,特別逼真,好像有一頭真的長頸鹿在我面前走動,我還能和它互動,這是一次新奇的體驗。」

    「我用望遠鏡看到了好幾隻鳥,有白鷺、烏鶇等等,聽老師說,花都湖這裏有122種鳥類,下次我還想來這裏。」

    「今天我們和很多植物進行了『親密接觸』,我今天才知道這些常見植物身上還藏着這麼多『秘密』,學習到了特別多植物知識。」

图片6.png

授課老師指導學生觀鳥

    華南國家植物園花都園區——少兒科普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打破傳統自然研學模式,結合創新型科技互動玩法,在充分發揮花都湖自然資源優勢的基礎上,通過「智慧研學+生態研學」,為花都青少年兒童創建了科普研學的好去處,為花都區加快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賦能,探索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花都樣板」。(記者 賴小青 通訊員 花宣 謝繼文 黃慧文 蔣志科 姚紫雲)

頂圖:濕地宣教中心,植物科普長廊

[责任编辑:林梓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