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安徽 > 特别报道

「五微」點亮振興「滿天星」 皖休寧打造和美鄉村新典範

2023-06-13
来源:香港商報網

    近年來,安徽休寧縣以「黨建+五微」為抓手,大力實施微改造提升、微景區培育、微創意運營、微循環發展、微奉獻治理「五微」行動,各鄉鎮結合村莊資源優勢,突出鄉村特色,努力實現由美麗鄉村向美麗經濟的轉變。

44.jpg

    齊雲山鎮岩腳村:「微改造」提升

    自「黨建+五微」行動開展以來,齊雲山鎮打造一村一品,建設一村一景,以文化、景色、產業推動美麗鄉村建設,提升鄉村品味內涵。

    岩腳村因在齊雲山風景名勝區腳下而得名,橫江穿村而過,自然風光優美。在改造中,岩腳村成立工作專班,12戶居民無償捐獻土地1800餘平方米,僅50餘天就完成了步道建設,整治了橫江岸邊「髒亂差」,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作為該鎮首個通過創城「月競賽、季比拼」驗收的非駐地村,改造後的岩腳村實現了小村莊的美麗「蝶變」。該村聯合祥源公司打造的坐忘花園,吸引周邊遊客前來露營、燒烤,帶動周邊村民發展農家樂,節假日期間100餘戶村民可增收2000餘元。

    龍田鄉浯田村:「微景區」培育

    龍田鄉浯田村龍頭自然村是中國工農紅軍在開婺休游擊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該鄉黨委以「黨建+五微」行動為抓手,依託紅色資源,發展「紅色經濟」,致力將龍頭自然村培育成紅色微景區,打造獨具特色的紅旅名片。

    該鄉先後爭取資金100餘萬元對村內的中共休寧(龍頭)縣委舊址進行修繕保護,堅持以還原最真實的歷史場景為切入點,通過歷史文物、圖片、文字、音頻、影像展陳等方式,講好紅色故事。現在,這裏已是休寧縣第二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了紅色教育的「熱土」。

    不僅如此,該鄉對村內20餘處旅遊核心物、地標物進行了精緻微改造,賦予美學、文化、服務屬性,並精心布點打造紅軍村門樓、龍頭大講壇、紅軍廣場等紅色教育體驗板塊,同時以點帶面,把古樓坦村紅色文化歷史長廊等紅色資源串珠成鏈,建成一條精品「紅色風景」文旅線,每年吸引超1萬人次前來研學參觀,直接帶動當地10餘家泉水魚餐館、農家樂、民宿年均增收超30萬元,村民年均增收2萬元,文旅農綜合收入超500萬元。

55.jpg

    嶺南鄉嶺南村:「微創意」打造

    每到夏日,嶺南景區熱鬧非凡,景區消暑的人流車流絡繹不絕。

    近年來,嶺南村積極探索拓寬村級發展思路,走生態休閒鄉村體驗游發展路,鼓勵和支持在外成功人士返鄉創業。2017年,吳細林回到家鄉,成立了黃山嶺南九龍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投資1.2億元,按照「人無我有,人有我特」思路,打造鄉村高空玻璃水滑道、山泉漂流、極限高空蹦極等24個遊樂項目,建成集旅遊、度假、休閒娛樂為一體的旅遊度假景區,帶動當地100餘名村民實現居家就業,村集體經濟也得到較快發展。2022年嶺南村獲評省級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一村一品」示範村。

    同時,將當地紅色文化資源巧妙地融入到旅遊的發展延伸鏈上。一方面,通过「知青感懷」活動,吸引了中老年懷舊人群,豐富旅遊文化業態。另一方面,建立村史展覽館,向遊客展示嶺南村幾十年滄桑蝶變的發展歷程和嶺南獨有的風土人情、美食文化。嶺南村正在逐漸形成由自然資源旅遊向多元旅遊發展的轉變、生態景觀與文化景觀相融合的旅遊資源綜合體。

56.jpg

    五城鎮星洲村:「微循環」發展

    近年來,星洲村立足資源優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打造「兒時回憶」「記憶廣場」「日月潭」等一批「鄉村記憶」打卡點。紮實開展「五清一改」等工作,同時在和福園家庭農場率先推行發酵床技術,解決畜禽糞污亂排問題,不斷提升村莊環境。推深做實「生態美·信用生金」超市,引導和鼓勵村民用煙頭、水瓶、紙盒等垃圾兌換日用品。結合積分制管理,推動運營機制創新和工作融合,將人居環境整治、好人好事、志願服務等相結合,引導村民向上、向善,讓村裡的環境從「村里管」變成了「自家管」。

    同時注重產業發展,結合村級特色種養業,流轉拋荒地350餘畝,鎮級牽頭組建1支由7人組成的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和產業發展服務隊,提供統防統治等技術指導、資金支持等各類服務14次,種植高產水稻,發展田間經濟,增加群眾和村集體經濟發展。

77.jpg

    藍田鎮迪嶺村:「微奉獻」治理

    「五微」和美鄉村建設行動開展以來,藍田鎮迪嶺村積極推廣「一獻四捐」,引導村民參與村莊規劃、徵地拆遷、項目推進等全過程。自2016年開展「一獻四捐」以來,該村建成了「鶴舍文化廣場」「汪源美麗鄉村」「拱北廊橋至周詒春事跡館紅色路線」等一批鄉村治理文化場所以及多條村內道路和生產便道。

    近年來,該村不斷擴充壯大了「愛心車隊」「人居環境整治」等志願者隊伍,打造「信用生金」超市2家,營造人人講奉獻、人人願奉獻的良好氛圍,助力鄉村治理邁上新台階。(記者 吳敏 通訊員 吳晨曦 黃燦 李家培 牛文霞 李飛)

[责任编辑:严燕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