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籍著名作家楊小凡新作《且飲記》在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面世。這是一本好看的書,由葉辛、孟繁華、潘凱雄、徐坤、劉慶邦、賈夢瑋、石一楓和徐福偉等八位知名作家聯袂推薦。全書收錄數十篇酒人酒事之短篇小說,著名版畫家汪炳章先生繪圖,以平凡的故事講述人生情理。(記者 柏永)
酒書《且飲記》:每位喝酒人的必讀經典
文/李虓
時常有朋友問,能否推薦一些關於酒文化的書籍,這本《且飲記》定是首推之一。
當所有的酒書,都將主題方向對準「酒」本身時,這本書卻跳出了固化思維,回歸以人為本,成為一本「為喝酒人寫的書」,「寫喝酒人的書」,「喝酒人寫的書」。
首次閱讀《且飲記》,花了兩個半晚上,毫不誇張,這幾天成為近年工作之餘,最有趣味的夜讀時刻。每當讀畢,帶着對故事的浮想聯翩而入睡,是件極其妙不可言的事情。
而這本書的高明還在於,表面是寫人與酒的故事,實際在寫人與社會之情、人與自然之道,感嘆、感慨、感悟,三次閱讀本書,帶來三次不同層次的啟發,與君共享。
01、感嘆:酒文化表達,也可如此生動
推薦酒相關的書,是個兩難問題,釀酒專業的書,枯燥難解,而通俗易懂的書,又過於淺薄。這本《且飲記》恰可取長補短。
著者楊小凡先生,是一位酒行業的資深學者,從1993年開始進入酒行業,從業達三十載,接觸過成千上萬的喝酒人,聽聞過無法計數的酒故事,研究過彌足珍貴的酒文史。而難得的是,他又是一名小說家和編劇,出版過廣為暢銷的小說集,改編過人盡皆知的影視劇。
唯有如此的著作者,這部《且飲記》才有了誕生可能。憑藉小說家的洞察力和人文關懷,讓其從「酒本身」聚焦到「人本位」,又因為酒類從業者的經驗和閱歷,讓其從「喝酒現象」深入到「酒之本質」。
這部《且飲記》,共匯集了三十七位喝酒人的真實鮮活故事,展現了喝酒人的各姿各態;撰寫了八百多次「酒」,涉及了酒名、酒史、酒品、酒禮、酒菜等諸多範疇;提到了幾十餘次古井貢酒,把一方美酒與風土的人情世故、風物風俗和盤托出。
可以說,他把酒文化,拆開了、揉碎了,融合在每個喝酒人的故事之中,讓讀者可以在情境之中汲取酒知識,在劇情之中感悟酒文化,還原了酒文化的本來面目——酒文化正是從生活中而來。
02、感慨:每位喝酒人,都能遇見自己
看《且飲記》,不亞於看《閱微草堂筆記》和《聊齋志異》的精彩,原因在於:
一是,這些人物,地位不同、秉性不同,但都因一杯酒的作用,展示出了最為真實的一面,這讓著者有機會記錄下最為真實的世間故事。因為真實,所以共情。
二是,著者有意從小人物處着手,把讀者和人物的距離拉的特別近,好像本是發生在身邊,甚至於在周邊都能找到相似的人、相似的事。因為共情,所以精彩。
正如著者在書中自言,「如果說歷史的意義是復原,透過這些時間過往中的人物,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哪些似曾相識的身邊人,甚至是你自己」。
而漫漫的人生路,不過書寫者的幾頁紙,不過親友間的幾杯酒,便畫上了句號,每個人物,都是人生的縮影,不由讓人感嘆,人生譬如朝露、浮生如夢。而正因為能夠看到人物一生的經歷,才能聆聽到人物一生的經驗。
就像《酒閻王》篇中的點睛之筆「人呀,各有各的活法,都一樣了,人世間還有個啥意思!」或是《酒縣長》片尾的那句「人這一輩子,成於啥,毀於啥!」這些都是人生來過的哲思。讓讀者,看到別人的人生,而照見自己的生活,領聽別人的經驗,而實現自己的感悟。
03、感悟:生活飲且行,人生需要喝酒
人生為什麼需要喝酒?我們慣常向古人尋找答案,或看到古人「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的魄力,或想像古人「隔座送鈎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的雅致。但殊不知,這些本就是大人物的典範,而非我們普通人的喝酒本質。
只有從普通人的真實生活里尋找,才是最普遍的真實答案,即是這部《且飲記》所反映的又一層深意。
我們每個人與書中人物本無差別,人生不免悲歡、不異生滅,煩惱總相伴。但只要喝酒,我們便是幸運的,這「忘憂物」下肚,好像還真有點「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的意思了。所以,對於普通人而言,喝酒的意義在於宣洩情緒。
書中人物,或歡喜或憂愁,或傳奇或平庸,都在酒中得到了釋懷。撥雲見月,找尋到了真正的自我,回歸了久違的性情、追求和夢想。而在當下「內卷」更為嚴重的生存環境中,釋懷與宣洩,飲酒確是一種普世的管道和媒介,人們在酒中,寬容了自己,即寬容了別人,人人都寬容,便是寬容的社會。
而在這個層面,酒是酒,但又不是酒,正如楊小凡先生在後記中所言「美酒是禪,只要悟得真諦,山可以飲、月色可以飲、風可以飲、鳥鳴可以飲,萬物皆可以是酒。這杯酒,已然是心中之酒;這杯酒,只為自己救贖,只為自己重生。」
讀到此處,我也方才明白,本書緣何名為《且飲記》,便是那句「何妨吟嘯且徐行,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人生且飲酒,生活飲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