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縷香,從雪域高原亙古綿延的歷史長河中走來,飄香至今。
初冬的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寒意襲人。而在各縣的中藏藥材標準化種植基地,當地群眾抓住晴好天氣,忙着機械採挖、拾撿裝運、晾曬銷售,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全州3000多畝唐古特大黃進入收穫期,採摘期將持續到今年年底。
甘南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是甘肅省主要的藥材區之一,境內蘊藏的純天然野生中藏藥材850餘種,大多生長在海拔3000米以上。高海拔、強紫外線、黑土層深厚等優勢,為甘南優質道地中藏藥材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環境。
以「振興之志」讓中藏藥材產業旺起來
走進臨潭縣城關鎮唐古特大黃標準化種植基地,漫山遍野的唐古特大黃喜獲豐收,一台台藥材採挖機正在忙碌作業,百餘名工人在田間忙着分揀、裝袋……勾勒出一幅生動的「高原藥香農富圖」。
「我連續種了四年大黃了,現在總共有660畝,帶動臨潭縣城關鎮、卓尼縣申藏鎮、阿子灘鎮共40多戶實現穩定增收,常年有50人在種植基地務工,每天每個人能掙120元。」臨潭縣瑞聯豐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撒光明說。
「甘南州是全省藏中藥材生產主產區,藏中藥材種質資源品種多、分布範圍廣、產品質量好。臨潭大黃、臨潭當歸、卓尼柴胡和卓尼當歸已被農業農村部認證為全國地理標誌農產品。全州藏中藥材種植主要以黨參、當歸、大黃、黃芪、柴胡等為主。2022年,全州藏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27.81萬畝,預計產量6萬噸左右,產值達到8.2億元,形成了以臨潭、卓尼、舟曲為主的優勢主產區,以迭部、合作、碌曲、夏河為主的示範推廣區,並陸續走俏國內及東南亞、日韓等市場。」甘南州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旦智傑說。
如今,經過多年馴化,產自高寒區擁有「原生態」「純天然」等金字招牌的中藏藥材產業已覆蓋了全州7個縣(市)、82個鄉鎮,成為農民群眾增收的主要途徑,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新引擎,為鄉村振興增添了新動能。
以「務實之舉」讓中藏藥材產業強起來
唐古特大黃,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它葉片碩大,根莖飽滿,植株挺拔,具有瀉熱毒、破積滯、行淤血的功效,是我國最早入藥的植物之一。 廣泛分布在青海與甘肅交界處的高山谷嶺間,甘南州是唐古特大黃的原產地之一。
記者走進位於合作市生態產業園區的甘南百草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只見唐古特大黃碼放整齊、堆積如山,淡淡的藥香隨風飄散,惹人沉醉。百餘名工人忙着挑選、切片、打包、裝車,一輛輛滿載唐古特大黃的貨車從這裡駛出。
「唐古特大黃是甘南優質道地中藥材,全州七縣市47個合作社共種植面積達3萬多畝,參與人數2萬多人,畝產2.5-3噸,生長周期五年,每畝產值8000元左右。通過20多年的發展,甘南大黃產業鏈基本形成。建成了儲藏能力達3.5噸的國家中藏藥材倉儲物流基地,下一步,我們將依託倉儲物流基地全力打造優質道地中藏藥材供應鏈基地。」甘南百草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元龍說。
從最初13畝的傳統、零散、單一的種植模式向現代化、規模化、產業化、精細化發展,從原材料銷售向精深加工轉變……如今,甘南百草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以種植基地+科研機構+農戶+公司的模式運營,帶動群眾3340戶,實現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中藏藥材產業成為了雪域甘南產業振興的主要抓手之一。
以「合眾之力」搶占中藏藥材產業高地
種植,處於中藥材產業鏈的最前端,直接決定着全產業鏈其他環節的成敗。為了從源頭上實現中藥材種植產前、產中、產後全程可控,達到高產、高效、優質的目標,百草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一直致力於推廣中藥材定製化標準種植,在州域內跨市跨縣統籌布局,以中藏藥材定製化基地發展種植。
「中藥材首先得『根正苗紅』。我們通過對土壤的檢測,符合種植條件的區域才能進行種植,為種植出優質種苗提供了保證。」王元龍介紹,僅有好種苗,還遠遠不能使中藥材有機、綠色、道地,在標準化種植過程中,還實施了「五無甘南」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在中藥材生產各個環節,制定規範的操作規程及質量標準體系,使全產業鏈有章可循,既讓中藥材「長得快、吃得好」,又提升了中藥材的品質,促進了產業可持續發展。
通過數十年的努力,甘南優勢綠色特色中藏藥材產業集群已基本形成。依託青藏高原高寒陰冷、缺氧的自然條件,甘南建成了覆蓋全州,輻射甘、青、川三省涉藏地區的「國家甘南高原中藏藥材儲物流基地」,建立了物流、檢測、信息、培訓、展示五大中心。為百強中藥製藥企業建立共享的GAP藥材基地、藥材倉儲中心、全程追溯體系,通過國家倉儲中藥材倉儲物流基地藥材交易平台,根據製藥企業的生產需求按時按量發貨,為全國製藥企業節省了儲藏成本。
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和自然環境,為甘南中藏藥材種植髮展提供了沃土。為了更好地將資源優勢轉換成經濟優勢,甘南州下大力氣打造中藏藥材特色產業,着力在改善「品種」上謀出路、在提升「品質」上下功夫、在塑造「品牌」上求實效,加大扶持力度,拓展產業鏈條,引導龍頭企業發揮好「鏈主」作用,積極探索出了具有「現代」方向引領、「高原」時空定位、「綠色」內在特質的產業振興之路。(記者 寇剛 通訊員 韋德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