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遼寧日報消息, 「十一」黃金周,阜新海州露天礦,數百人在地面、空中和雲端同時投入戰鬥,奏響了災害治理、生態修復、開發利用的「三部曲」,開啟了礦山歷史文化主題公園的蝶變之旅。
打響「百日攻堅戰」
10月7日,東北首家無人機機場在海州露天礦啟用。一架架無人機騰空而起,在大坑上空巡航,自燃點、地裂縫、滑坡預警……一條條信息實時顯現在指揮中心大屏上。
自動起飛、自動返航、自動上傳數據……通過雲端,即可進行無人機任務規劃和設備管理,實現現場無人化值守。紅外檢測、三維地質建模等技術,為礦坑治理提供強大的數據支撐。
與機場南北呼應的海州露天礦國家礦山公園觀景台上,阜新市生態環境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高級地質工程師由福新久久凝望着眼前碩大的廢棄礦坑。此時,他的200餘名同事正在無人機的指引下,對自燃點發起「總攻」。
無人機熱成像建模監測顯示,海州露天礦火區面積呈逐年增加態勢,2019年4月至2022年9月,火區面積增長近一倍,達131萬平方米。
海州露天礦雖然早在2005年閉坑,但殘煤自燃產生的污染氣體一直佔全市總排放量的50%以上,是城區空氣污染的「元兇」。
廢棄礦山綜合治理是一道世界性難題,滅火則是關鍵一步。阜新市不迴避、不繞道,錨定難點焦點問題,組建工作專班,建立「一項任務、一名領導、一個團隊、一張圖表、一抓到底」的工作推進體系,以決戰之姿、決勝之勢,全面打響海州露天礦治理「百日攻堅戰」。
空地協同的滅火大戰
殘煤自燃現象伴隨着海州露天礦大規模開發,至今已有數十年之久。
有些着火點位於地下採空區及舊巷道內,位置不明。往往堵住這裏,火舌又從別處冒出來。在西南幫滅火現場,自燃區域地表溫度接近400℃,人根本無法靠前。記者看到,4台鈎機擺開一字長蛇陣,每扒開一個自燃點,都會躥出一團火,挖斗不到半小時就被燒紅了。
水火不容。向自燃點宣戰,水是不可缺少的「利器」。滅火團隊引來5根水管,24小時不間斷向扒開的豁口注水,每天的注水量達1.2萬立方米。
阜新市生態集團副總經理殷孝忠介紹,今年以來,他們改造和新建了4處水源地,鋪設管路15公里,為滅火、消塵、綠化帶來充足的「源頭活水」。
「十一」黃金周期間,滅火團隊戰高溫、斗烈焰,鈎機一寸寸向前推進,自燃點一點點消失。
經過多年鏖戰,邊坡上已然綠草如茵,平盤上白榆、雞心果、紫穗槐連成一片。綠色,在曾經噴煙冒火的大坑紮下根來。
科技賦能打造智慧礦山
開展「百日攻堅戰」,圍殲燃燒數十年的「地火」,科技創新是最大的底氣。
今年8月27日,在第五屆全國綠色礦業發展大會上,海州露天礦地質環境治理及生態環境重建工程(項目)榮獲綠色礦山科學技術重大工程獎一等獎。
斬獲「國字號」殊榮,自有一套獨門秘籍。阜新市從規劃、勘察、設計、施工、監測入手,一舉攻克超高露天邊坡、複雜地質條件、多災害並存等技術難題,取得6項領先成果。其中,國內首創的注水降溫、注漿隔氧法,將殘煤復燃率由70%降到5%。
引領行業進步、樹立行業標杆、推動學科發展、攻克關鍵核心,海州露天礦正成為科研成果集中轉化的沃土。
阜新市起草編制植被生態修復和邊坡監測兩項地方規範標準,為礦山治理提供阜新方案。加大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力度,與同濟大學、吉林大學、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等院校開展廢棄空巷數字三維重建、邊幫災害治理研究等一批關鍵技術。
海州露天礦地質情況複雜多變,科技賦能為礦山治理安上千里眼、順風耳。依託5G技術,打造類型豐富的物聯網應用,實現減人乃至無人作業。利用無人機實施全場景實時監控、數據精準採集、火區重點監測,助推礦山管理由「經驗型」向「智能」轉變。
空氣質素改善幅度全省第一
「十一」期間,海州露天礦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地質勘探現場的鑽機晝夜不停地運轉着。據項目負責人張吉良介紹,自7月進場以來,已完成16個鑽孔的取樣任務,勘探環節接近尾聲。
今年,阜新把廢棄礦山綜合開發利用作為「三項重點工程」之一,統籌推進海州露天礦及周邊52平方公里的綜合治理與整合利用,引進中國三峽新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建設抽水蓄能電站。屆時,海州露天礦將成為人工湖,休閒觀光區、科創區、商業區遍佈其周圍,這座碩大的廢棄礦坑將變身產業高地、商業寶地和文旅勝地。
2004年以來,阜新市以壯士斷腕之決心,舉全市之力,開展海州露天礦治理項目19個,累計投入資金11.15億元。尤其是2018年以來,治理進程步入快車道,深度、廣度、強度不斷拓展。
打好「百日攻堅戰」,開展大規模滅火治理,每年可減少煤炭資源浪費5萬噸。阜新市環境空氣質素大幅改善。截至9月30日,阜新市優良天數247天,達到90.5%,增加17天,改善幅度全省排名第一。
2009年7月27日,海州露天礦國家礦山公園開園,成為市民休閒、健身的重要場所。如今,阜新市全力打造集文旅觀光、科普實踐、工業憶舊、綠色能源於一體的礦山歷史文化主題公園,開啟海州露天礦從「礦山地災」到城市地標的精彩蝶變之旅。(王藝橋 侯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