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OCAT深圳館主辦的「參與的雕塑——OCAT雙年展記憶片段」展覽日前對外開放。據悉,展覽由魯明軍、方立華和易東華共同策劃,意在對OCAT雙年展的前身作一簡要回顧,同時也作為OCAT B10新館的預熱展,以迎接年底新館正式開館。策展團隊以「參與的雕塑」的視角,從OCAT雙年展這個品牌項目過往的九屆展覽中選擇了1-2件作品進行展示,意在表明這一系列展覽及其所探討的議題對於公共文化建設及雕塑語言探索的重要意義。
在過去的二十餘年裏,從1998年的「當代雕塑藝術年度展」,到「深圳當代雕塑藝術展」和「深圳國際當代雕塑展」,再到「深圳雕塑雙年展」,直至2021年的OCAT雙年展,這一系列展覽不僅見證了由華僑城集團大力支持,最初由何香凝美術館主辦,逐步發展成為由OCAT深圳館主辦的「OCAT雙年展」這個重要品牌項目的探索歷程,也見證了OCAT積極參與深圳本土藝術生態的建設與發展。
「場域神經元——姚明峰、王葉子藝術展」展覽現場
「參與的雕塑」展出了14位藝術家的15組作品,通過觀看與互動,觀眾可以感受到雕塑的概念和語言處在持續的擴展和變化中,甚至已經輻射至裝置、表演和影像等領域。所謂「雕塑的參與」或「參與的雕塑」,也不只是限於如何重構作品與觀者的關係,而是作為一種藝術實踐或藝術行動滲透到更為鮮活而生動的社會場域當中。本次展覽並非簡單的回顧與重現,參展藝術家在新的場域中對作品進行了「再創作」,或在形式上增添參與的意味,或強調作品與在地文化、展示環境間的互動關係,同時,策展團隊在每件作品旁邊,還呈現了一張當年參展作品的現場照片,從中可以看到這些作品在不同場域的展示,生發出更豐富的視覺語言和意義。展覽還呈現了相關文獻和擴展性閱讀出版物,讓觀眾有機會更為深入地了解OCAT雙年展這個品牌項目的過往探索和記憶,重新理解和思考雕塑以及當代藝術的公共性領域。值得一提的是,平行於這個梳理性的展覽,展館周邊的華僑城公共空間裏,在歷經二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已經積澱了許多經典的公共藝術作品,它們進入了日常生活,成為了人們共同的記憶,這或許是「參與的雕塑」的最佳詮釋。
OCAT B10新館
同期,在OCAT B10新館的O-Cat space藝術空間展出了「O-Cat space藝術+」首期項目「場域神經元——姚明峰、王葉子藝術展」,項目由李彧莎策劃。圍繞「場域神經元」這一主題,展覽呈現了藝術家在深圳這一城市空間中的個體表達和在當代語境下的自我理解。兩位青年藝術家通過對OCAT及其周邊生態環境和深圳城市地理結構特點的觀察,以類神經元的多點式結構方式觸達到核心中樞,並對城市場域的環境生態和人文生態展開藝術內觀,探索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技術、人與景觀的共生、共存之道。展覽展出了6組藝術家全新創作的作品,觀眾可以通過數字交互媒介,以參與、互動的方式體味藝術家的創作思路。
O-Cat space空間
據了解,OCAT B10新館將於今年年底全面對外開放。改造自工業廠房的OCAT B10新館由都市實踐建築師孟岩主持設計,建築風格極簡,共兩層,擁有綜合的空間和功能,包括展廳(含恆溫恆濕展廳)、圖書館、兒童藝術空間、天台公共空間以及兼具藝術周邊、藝術咖啡及青年藝術空間等藝術跨界空間O-Cat space。綜合的功能配置意味着OCAT具備了進一步開展多元藝術實踐的空間條件,也將在當代藝術和城市生活間建構連接,拉近藝術與公眾的距離。新館的落成與逐步開放,不但對已有17年歷史的OCAT而言是一個新的起點,也為粵港澳大灣區增添了當代藝術新地標。(記者 王靜抒)
頂圖:「參與的雕塑——OCAT雙年展記憶片段」展覽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