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擦亮新時代『花城』名片」 林業園林科技故事會和參觀活動在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院研究院交流廳舉辦。會上,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院長阮琳、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代色平以及多名院內科技工作者講述了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起步、發展、壯大的風雨歷程,分享了園科人艱苦奮鬥、敢為人先,始終堅持以「接地氣」的科研助力花城品牌打造的故事。
園科院的發展凝聚着幾代人的智慧和汗水
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成立於1978年4月,其四十餘年的發展凝聚着幾代園科人的智慧和汗水。「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外國朋友曾贈送一株美麗異木棉,植於科研所試驗地,沒有人知道她會長成什麼樣。1988年,此樹第一次開花,終於揭開了神秘的面紗。」阮琳用粉嫩嬌艷,猶如美麗的少女來形容這棵美人樹。此後,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開始深入研究推廣,美麗異木棉由此走進了廣州城,成為了花城廣州秋冬城市的顏值擔當。
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院長阮琳(何嘉敏攝)
九十年代初,洋花進入中國,但價格昂貴,普通市民難以消費。據阮琳介紹,當時為了解決優質花卉的國產化,一眾科技工作者克服交通不便、科研基礎設施不足生產條件落後等重重困難,在從化山區建立高山花卉基地,在國內率先利用高山氣候資源,全方位開展「新、奇、特、優」名花異卉生產技術研發,最終開創了一套成熟的高檔花卉度夏模式及名花異卉生產技術,開發了大花蕙蘭、玫瑰海棠、荷包花等多種名花,惠及千家萬戶。
2003年,在市林業和園林局的帶領下,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對全市符合條件的人行天橋、立交橋分批實施綠化整飾,開啟了向城市空中索要綠化面積、發展立體綠化的新探索,打造了「橋樑綠化」的廣州智造、廣州名片。
「四十多年來,我們牢牢紮根行業沃土,牢記「秉德敬業、維新圖強」,堅持「科研出成果,成果出效益」發展方針,在林業園林領域辛勤耕耘。」據阮琳介紹,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已建成了包括國家首個城市林業科技示範園區、首個野牡丹國家種質資源庫、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在內的科技科普平台20餘個.先後完成林業園林科技項目300多項,獲得國家及省市科技(成果)獎項100多項。在行業發展的畫卷中書寫下了濃暴重彩的一筆,為擦亮廣州「花城」名片、打造生態廣州貢獻了科技力量。
「養在深閨無人知」的野牡丹現已成為城市綠化的寵兒
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代色平在故事會上分享了她和「野牡丹」之間的故事。2002年,剛來廣州的代色平在白雲山上邂逅了「野牡丹」,一抹粉紅色的美深深烙入了她的心底。工作後,代色平負責開展的第一個課題就是野牡丹。自2004年始,代色平跑遍了廣東的山山水水,多次深入鵝凰嶂、大霧嶺等核心區。山路崎嶇,毒蛇出沒,夏日炎炎,汗水濕透了她的衣裳;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從野外深山引回30多種野牡丹,從國外引進10多種種類,建立了國內首個野牡丹種質資源圃,為野牡丹的育種打下資源基礎。
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代色平(何嘉敏攝)
經開發研究,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首批篩選了14種野牡丹推廣應用到城市綠化中,引發了野牡丹生產熱潮,加快了推廣步伐。到如今,野牡丹、毛蒼、巴西野牡丹、角莖野牡丹等品種,已廣為人知、耳熟能詳。
2008 年,代色平踏上了新品種創新研究之路。在代色平和她的團隊的努力下,14個雜交組合,5000多株雜交後代在陽光照耀下煥發勃勃生機。十年艱辛,終有回報,國內首個具有知識產權的野牡丹新品種「天驕」、「心願」通過國家林草局的審定,實現了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新品種培育零的突破,到如今已有6個野肚丹新品種。而「天驕」、「超群」更是成為園林綠化的新秀,帶動了花卉生產企業的發展,並已推廣到雲貴川等地。
「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建立了國內首個野牡丹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獲得國內首個野牡丹新品種,開創了國內野牡丹育種史。」一路走來,代色平見證了野牡丹從「養在深閨無人知」的嶺南野花,開始走入城市的園林盛宴,成為城市綠化的新寵兒。
在分享會上,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的一眾科技工作者也分享了自身與林業園林的故事。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首席專家劉國鋒講述了他培育「廣州1號」矮牽牛的奮鬥之路,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劉悅明分享了他探索天橋綠化技術的過程,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畢可可分享了他從事樹木保護多年來的心得感悟……他們紛紛表示,將在「科學綠化」道路上不忘初心,繼承艱苦奮鬥、戮力前行的建院精神,在創新中不斷發展,書寫更多林業園林科技人的動人故事,擦亮新時代廣州「花城」名片。(記者 何嘉敏)
頂圖:嘉賓合影(何嘉敏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