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篳路藍縷,書寫了承載與超越的華彩篇章;5年風雨兼程,見證了發展與進化的激情歲月。8月10日,對於中建鐵投軌道交通建設有限公司1400餘名員工來說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時刻。這一天,中國共產黨中建鐵投軌道交通建設有限公司第二次代表大會召開。
為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
軌道交通公司把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和黨的建設置於首要位置全力推進,充分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核心作用。心系「國之大者」,把握政治方向,對大局、大勢和大事看得清、辨得明;提升政治能力,對重大原則、重大立場和重大利益把得牢、守得住;壓實黨建責任,對該做什麼?怎麼做?想得透、做得實。打造「建證?紅細胞」黨建品牌,深推「四型」黨支部建設與「1+2」黨員先鋒工程,推進黨建與生產經營深度融合,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力不斷激發,黨員的擔當意識不斷增強。
過去的5年,軌道交通公司以「市場品牌最響,綜合效益最好,管理體系最強,團隊文化最優」為目標,堅持高質量黨建領航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驅動轉型升級,專業能力鍛造核心競爭力,精益建造鑄就品牌,闖出了一條自信自強、勇搏激流、走在前列的奮進之路。
發展是第一要務 人才是第一資源
軌道交通公司實施「人才強企」計劃,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搭建幹事創業平台,讓事業激勵人才,讓人才成就事業。完善人才價值評價體系,持續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環境,事業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
5年來,累計引進人才1000餘人,本科生佔比81.4%,碩士研究生佔比18.6%,雙一流院校佔比39.5%。公司本科以上學歷從55%提升至65%,中級以上職稱從8%提升至15%。招聘基礎設施專家型骨幹人才200餘人,湧現了全國首屆盾構工匠、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省市級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等一批典型人物,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證。
敢闖「無人區」 敢拔「硬釘子」
作為軌道交通建設的新生力量, 起步階段的軌道交通公司基礎弱、家底薄,團隊不足300人,盾構機2台,建設經驗少,競爭對手強,企業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理念是前行的指引。
「敢」字立心:以「不破樓蘭終不回」的志氣和骨氣,敢闖「無人區」,敢拔「硬釘子」;
「專」字立身:專業、專注、專研,以思想過硬、技術過硬、品質過硬,鍛造核心競爭力;
「恆」字立業:堅守長期價值,一磚一瓦綿綿用力,一針一線久久為功。
專注能力建設,依託重點難點工程,與科研院校、院士專家團隊等聯合開展科技攻關,借專家智慧,建起「最強大腦」,補足「能力短板」。經過不斷的培育和積累,盾構近距離穿越技術、盾構切樁技術、複雜條件下盾構掘進技術等方面處於行業領先水平,先後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項、省部級工法40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5項、實用新型專利37項。
一個個「首創」和「第一」,刷新着軌道交通公司專業能力的新高度。2021年,軌道交通公司在重慶地區和中建系統首次實現8.83m大直徑TBM分體始發,專業能力再上新台階,成為了中建鐵投集團打造最具中建特色的軌道交通建設「王牌軍」的主力支撐。
先做品質 再做品牌
面對有限的市場容量,軌道交通公司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秉承精益建造,先做品質、後做品牌,穩紮穩打、深耕市場。
2017年,公司首次提出「無破損、無滲漏、無錯台」精品隧道。2018年,公司再次升級品質,從「三無」到「四無」,要求成型隧道無泥、無水、無油等污染物。數字增添的背後,凝聚着軌道交通公司以品質為核心,精益求精的極致追求。
5年來,盾構機掘進里程40餘公里,高峰期同步運行盾構機數量達到13台,企業規模翻了兩番,累計獲國家優質工程獎金獎、全國首屆「盾構工匠」、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狀等省部級以上榮譽103項。
多元發展 縱向升維
思深益遠,謀定後動。軌道交通公司在聚焦主業、厚植專業的同時,積極向鐵路、水利水務、高端房建等業務拓展,逐步形成軌道交通優先,多元發展的格局。同時以敏銳眼光和超強定力運籌帷幄,將發展錨點從橫向擴張轉向縱向升維。積極推進EPC模式,對內向深層次創新,要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經過3年時光的打磨與沉澱、8個項目的淬鍊與提升,軌道交通公司逐步形成了「五步法」精益報建管理體系, 「三級五線」計劃管理方法,標準化、信息化、精細化施工規範等EPC項目新模式、新經驗、新戰法,一大批EPC項目管理人才脫穎而出,為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5年的接續奮鬥,軌道交通公司全力響應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及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3.0建設等重大戰略號召,先後承接項目43個,建成西部地區最長的地鐵線路成都地鐵6號線、河南省第一條城市軌道交通PPP項目鄭州地鐵3號線項目、連接東南亞和南亞國家的國際大通道楚大高速項目、中國納米谷廣州新一代項目等一批建築精品,企業發展態勢持續向好,發展質量快速提升。「一主兩翼」的市場佈局初步形成;軌道交通、高端房建、水利水務、鐵路公路「四大板塊」厚積成勢,「至精至誠 為先行遠」的企業文化,在主動識變、求變、應變的實幹中清晰可觸。(記者 黃裕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