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海元講述作品《草堂》的創作過程
在廣東省潮州市日前舉辦的潮州功夫茶大會上,作為潮州功夫茶的必備器具——潮州手拉朱泥壺再次受到茶友們的關注和收藏。近日,記者走進了潮州手拉朱泥壺老字號「老安順」第五代傳人、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章海元的工作室和壺藝陳列館,映入眼帘的是國學泰斗饒宗頤書寫的「五代同壺」,潤澤精美、造型各異的上千把壺分列在三層的陳列館裏,訴說着「老安順」五代制壺人的堅守和追求。
作品《長虹貫岳》、《十頭朱泥壺》分別被中國美術館和中南海紫光閣收藏
章海元是潮州制壺世家「老安順」的第五代傳人,自幼師承祖父章永添、父親章燕明,父親章燕明是國家級陶瓷藝術大師、中國手拉坯朱泥壺第一人。儘管「老安順」和父親章燕明名號響亮,但章海元認為,傳承祖業的同時,制壺技藝需要一代代的推陳出新,需要融入文心和神韻,才能讓老字號更有生命力 。章海元近40年來的習制手拉壺生涯里,對制壺藝術的不斷探索思考,對傳統制壺材料進行研究創新。他的作品簡約風格和時代氣息相融合,在「新」「藝」「意」上下功夫,讓壺裝得下歷史,裝得下詩意,裝得下時代。
章海元作品
章海元首創的「朱泥釉」,打破傳統單一的茶壺燒成後採用石蠟打光使壺面產生光亮度的技法,在茶壺釉面上進行突破,使整個壺的釉面具有賞心悅目的自然美、光亮度和光滑度,而且絲毫不影響茶壺的透氣性,填補了朱泥壺釉面生產歷史的空白。
在手拉壺的製作中,章海元在泥色的選擇與調配上敢於突破常規,使幾十年傳統單一色調向多彩色調變化,契合民間欣賞心理多樣化、多色調的總體走勢,研製出了黑色壺、黃色壺、紫色壺、玉色壺、五色壺,使茶壺更顯自然純樸和簡潔之美。
而在手拉壺的審美藝術和神韻表達上,章海元更是不斷學習思考如何將詩意、歷史、藝術融入壺中。潮州朱泥壺不同於宜興紫砂壺,宜興紫砂壺的文心詩意更多的體現在壺身的字畫上,而潮州手拉朱泥壺因其泥細壁薄的特性,要想表達壺的韻致詩意,只有在設計和製作技藝上下功夫。
「凡壺皆有形,然未必皆有神韻。神者,精神生動,韻者,風姿儀致。」詩人是把靈魂傾注在文字裏,壺藝家是把靈魂傾注在泥巴里,讓手中的壺表達出詩意的「神韻」。
「背郭堂成蔭白茅,緣江路熟俯青郊」「瀲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清溪一葉舟,芙蓉兩岸秋」 「天上月一輪,湖中影成三」「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這些古典美好的詩揉進泥巴里,讓它帶着詩意,讓它燃燒出意境來,有如沙漠或綠地,有如山嵐或河流,在一把把朱泥壺的形制中呈現出來。章海元在與多位壺藝鑑賞藝術家們的合作和不斷交流碰撞下,創作了一大批新穎別致、富有詩意的作品,如《月亮船》《清溪一葉舟》《八大山人》《三潭印月》等等,每一把壺都是一首詩一個故事,古雅雋永又精巧實用,成為藏家們喜愛和追捧的藝術品。
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章海元
章海元介紹,製作一把自己滿意的壺最難的是詩意的抽象表達,即將要表達的意境通過壺的整體表現出來,不是明顯直接的旁白,而是將「意」蘊含於壺之中,既有其體現出來的中國文化,又具有獨特的詩意。他製作的壺中,《五福臨門》組合壺的研製,其主題表達的是人類所追求的生存歸依——物質與精神雙重的「活的幸福」;作品《敦煌藝術》突破了傳統的手拉坯朱泥壺技藝,在材質上用兩種含鐵量不等的潮州朱泥混合製作,在製作工藝上和設計上的大膽創新,以世界文化遺產敦煌為題材;作品《摘星攬月》既實用又富寓意,壺鈕是一顆星星,壺把是一輪圓月,每次沖水泡茶時,都要摘一顆星攬一次月;作品《月亮船》壺形構思巧妙,整體自然和諧貼切,氣韻瀟灑,傾注敦厚渾樸的藝趣韻味,賦予了作品以深邃的內涵和無盡的遐思。
經過近40年的實踐和理論探索,章海元創作了300多種壺形,在製作工藝上突破常規,嘗試讓手拉坯朱泥壺從傳統單一型向多樣化轉變,形成集獨特、藝術、實用、收藏於一體的組合手拉壺。其作品《月亮船》《金垛垛》《情侶舞》曾獲國家級特別金獎,《天門?草堂》獲國家級特等獎,還有多件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中南海紫光閣、中國工藝美術館、以及新西蘭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永久收藏。
在對手拉朱泥壺製作技藝的傳承上,章海元非常注重人才的培養。自己編制教程,免費帶徒學藝,常帶領團隊去學校傳承這項國家級非遺技藝,進行手拉朱泥壺的科普宣傳。如今他的藝術館被定為潮州市博物館之城系列館,傳承基地成了潮州市科普教育基地、潮州市湘橋區關工委農村創業青年手拉壺培訓基地等。另外,章海元多次捐贈作品參與慈善拍賣支持家鄉文化事業,助學助教,尤其是為推動當地工藝美術的發展不遺餘力,如今他本人所在的村莊西塘村被譽為「中國手拉坯朱泥壺第一村」。(記者 李芳 肖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