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皖南黟县西递镇充分挖掘整合辖区非遗资源,积极探索非遗传承发展的新途径,通过持续开展非遗项目传承体验等系列活动,擦亮地方非遗品牌,促进非遗活态传承,让非遗传承绽放时代芳华。
近日,西遞鎮來了一群暑期“三下鄉”的學生,他們來自於亳州學院中文與傳媒系,“探索非遺文化,傳承非遺火炬”是他們此行的目的。
“這是我第一次見到石頭做的笛子,這麼厚重、堅硬的石頭竟然可以雕刻成如此輕薄的樂器!”來自安徽省亳州學院的學生興奮地說道。
余香石笛既是實用樂器又是徽州精品石雕作品,距今已有300年曆史了,由於對雕刻者樂理知識、吹奏、雕刻有著很大的要求,完全掌握此項手藝的人又十分稀少就漸漸失傳了。方如金先生自小跟著父親學習雕刻技藝,通曉音律又擅長雕刻技藝的他下決心要恢復石笛技藝,十年磨一劍,終於在2000年第一支石笛誕生了,石笛全身烏黑發亮,由黃山市黟縣特有的“黟縣青”雕刻而成,孔壁僅有2.5毫米,長度約比竹笛長3釐米,可要知道,多一釐米就要調試無數次音色,多一釐米就會增加很大斷裂可能性。
方如金先生對雕刻的堅持,是該鎮發展非遺文化,傳承非遺精神的縮影,充分展現了手藝人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的“工匠精神”。
厚植文化優勢 彰顯非遺魅力
西遞鎮素有中國古代和現代歷史銜接點、明清古民居博物館、桃花源裏人家的美譽。共有餘香石笛、徽州楹聯匾額、利源手工制麻等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項,古黟臘八習俗、徽州婚嫁習俗、古黟民間傳統文會等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項,共有方如金、餘蔭堂、王立民、余榮超等非遺傳承人5名。
為營造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優化“非遺”傳承環境,該鎮通過文化遺產日、傳統節假日開展徽州婚嫁、徽州祭祀、拋繡球、楹聯書寫贈送等各種非遺活動12次,該鎮始終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原則,積極探索“非遺”保護傳承的新途徑,以“多彩非遺、活態傳承”為主題,推出豐富多彩、生動活潑、引人入勝的非遺展示、教育、普及和傳承活動,讓群眾和遊客親身體驗、參與其中,增強人們對民間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保護意識。
擦亮“非遺”品牌,讓活態傳承“燃”起來。西遞鎮黨委書記程丹告訴記者:“為傳承續薪火,我們立足非遺傳統,打牢精神印記,讓越來越多青少年學生感受“非遺”魅力,激發他們熱愛、傳承的拳拳之心,確保我們的民族文化永葆生機、薪火相傳,讓原生態的非遺文化走向更大的舞臺。”(記者 吳敏 通訊員 何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