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廣東省韶關市建立健全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新型城鎮化的「1+6+3」政策體系,圍繞城鎮化率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的目標,按照加快新型城鎮化「四個重點突破」的工作思路,千方百計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加快提升城市建設品質,促進產城融合和城鄉融合發展。2021年,全市淨增常住人口約5000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0.8個百分點,大幅超過過去10年年均水平。
翁源縣翁城鎮明星村依託水塘,打造「水塘邊的故事」,修建兩公里的環塘綠道,推進城鎮化建設。馮兆宇攝
探索實施「三權」有償退出盤活土地創造集體收益
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鎮化的首要任務。韶關南雄市以古市鎮古市村窯塘片區探索實施「三權」有償退出,研究制定出「地票登記、土地入股、按比分紅、有償退出」模式,同時根據村民意願,統一進行拆舊復墾,發展鄉村產業,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在「三權」退出上走出大膽創新第一步。
古市鎮古市村黨支部書記姚愛華告訴記者,片區各村將村民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建設用地收益分配權全部量化登記到戶到集體,建立清晰公開、公私分明的確權登股三方台賬,讓農業轉移人口消除權益不保的顧慮,確保了村民「敢轉移」。此外,對於農業人口轉移外出,不需要保留宅基地的,片區各村按照集體協商統一定價的方式,全部由村集體統一有償收回。
在系列舉措的推動下,目前窯塘片區已完成約32畝閒置土地拆舊復墾,村民獲得收益合計約898萬元,獲得收益戶數159戶;以土地為股份入股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村民176戶,入股面積合計約13.24畝。
通過深入推進農村宅基地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土地經營權流轉改革等改革措施,南雄有效盤活農村資源資產,2021年新增流轉面積1.79萬畝,完成率達149%。
水庫移民「三化」全力保障移民安居樂業
韶關擁有眾多水庫,圍繞改善水庫移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移民增收這一目標,韶關因縣施策、因地制宜,充分發揮移民安置區的山水人文資源優勢,多種措施促進移民增收致富,大力推進水庫移民「三化」工作。
韶關市水務局水庫移民辦公室主任李青春介紹,在找准兩端需求的基礎上,根據人員的年齡、學歷、特長等分級分類,把握各鎮村的地理位置、特色產業、發展定位等各具特色設定培訓內容。去年在全市範圍內開展低壓電工、機械維修、粵菜師傅、廣府風味烹飪、廣式點心製作、家政服務、電商網絡、實用菌種植、蔬菜種植、茶葉製作、農業技術服務等多種內容的創業就業能力培訓。
據統計,2021年,韶關共完成1062名水庫移民市民化工作,年度水庫移民市民化率為1.69%,初步確定11條村可實現「村改居」約1167人,已在城鎮購房約1120人,為後續穩步推進水庫移民市民化提供堅實基礎。
促進轉移人口就地就近就業打好就業聚人「組合拳」
在韶關出台的「1+6+3」政策體系中,《韶關市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就業創業政策扶持實施細則》通過多項舉措,為農業轉移人口提供強大保障。
「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是廣東省三項重點民生實事項目。韶關加大就業培訓力度,構建職業技能培訓與就業崗位對接機制,推動有培訓意願的城鎮失業人員、進城務工人員、新成長勞動力接受職業技能培訓。
今年一季度,韶關已舉辦25場「春風行動」「南粵春暖」為主題的線上招聘活動,組織944多家次企業參加,提供就業崗位3.31萬個次,線上招聘活動點擊量達42.85萬次。
在系列舉措推動下,今年一季度,韶關實現城鎮新增就業4972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2985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574人、促進創業411人,發放就業創業補助資金753.1萬元、創業擔保貸款1665萬元。
實施教育資源優化整合從需求出發推進城鎮化
除了促進保障轉移人口就業,韶關在開展新型城鎮化工作中,統籌教育、醫療等資源同樣得到全面體現。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建設和管理,不斷提高鄉村教育質量,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通過完成全市新建小區配建教育設施整治工作,嚴格落實新建小區配建中小學幼兒園的有關規定,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交付使用,2021年,全市有17所新建、改擴建公辦幼兒園完工交付使用,新增公辦學位6780個。
此外,韶關持續實施標準化學校建設工程,積極改造農村和城鎮薄弱學校,合理配置教育資源,2021年完成23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寄宿制改造,新增農村義務教育寄宿制學位3915個,改善辦學條件和優化教育環境,讓農村學校成為學習的樂園。
在不斷提升硬件的前提下,韶關還將公平合理分配教育資源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市屬六所初中學校秋季初一新生全部實現在公證處公證下的電腦搖號派位。在針對轉戶進城市民子女和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的統計中,2021年,除了1198人自主選擇民辦學校就讀外,其餘的39715人全部安排進入公辦學校免費就讀,佔全市義務教育階段異地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總數的97.07%。(記者 李芳 通訊員 黃俊)
頂圖:韶州中學的建成,優化了韶關教育資源佈局。馮兆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