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精準扶貧方面,深圳在河源市各縣區不斷深化「一對一」精準幫扶、探索特色脫貧產業、搭建消費扶貧平台、實施勞務協作等扶貧舉措,以市場運作將消費與生產、流通結合,用消費扶貧強化貧困地區「造血」機能,多年來,在深圳市的全面對口幫扶下,河源市快速發展,向實現高質量發展大步邁進。河源旅遊行業更是成果喜人。河源紅色熱土東源縣義合鎮下屯村,和有着400多年歷史的東源縣康禾鎮仙坑村,為河源濃墨重彩繪就了鄉村振興好風景。
東源縣義合鎮下屯村位於風景如畫的東江國家濕地公園內。該村北面是蜿蜒起伏的群山,南面是蜿蜒流淌的東江,東面是客家民居群,平均海拔220米左右。悠悠東江水從村邊緩緩流過,兩岸的百里綠竹給這南國的畫裏水鄉塗抹上一筆清秀、亮麗的色彩。在這裏,藍天、青山、碧水、綠竹渾然一體,美不勝收。
阮嘯仙故居
巍巍青山下,阮嘯仙故居靜靜佇立。這是廣東青年運動的先驅阮嘯仙出生的地方,他在此度過童年和青少年時期。故居內陳列了阮嘯仙生前參加革命活動和早期生活的史料,並展示了阮嘯仙生前用過的部分物品,通過文物、照片、聲像等方式集中展示阮嘯仙的愛國思想及事跡。
聞嘯軒學堂與故居遙相對望,是阮嘯軒童年學習和接受革命啟蒙的地方。在館員的講解下,這位中國共產黨員早期黨員、共和國審計第一人的光輝事跡更加激勵人心。
自去年阮嘯仙紀念大橋通車後,渡船就退出歷史舞台,東源縣義合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將渡船粉刷一新,並將碼頭進行改造,打造成一個紅色拓展基地。基地圍繞阮嘯仙文化的傳承發力,成為吸引遊客的紅色景點,助力鄉村振興。而基地內還有另外一艘紅船,改造成奶茶店,並引入社會資本,為前來旅遊參觀的遊客提供一個舒適的休閒場所。
阮嘯仙紀念館
此外,下屯村結合深厚紅色文化底蘊,圍繞革命先烈的故居,連片建設下屯花海、紅船渡口、廣東客家菜師傅培訓基地、審計廣場等文化景點,面貌煥然一新。2012年,下屯村被認定為「廣東省古村落文化遺產」。2015年,下屯村被認定為「廣東省名鎮名村」。2019年,下屯村被認定為「中國傳統村落」。2020年,下屯村被評為「廣東省環境教育基地」。2021年,下屯村入選「第三批廣東省文化和旅遊特色村」。
仙坑古村位於東源縣康禾鎮,距今有400多年歷史,村內20多幢清代客家方形圍屋,古建築和客家文化遺產保存完好。其中,八角樓作為仙坑村最早的古民居,是目前所發現的東江流域歷史最早的、防禦性最強的客家民居建築,被列為「廣東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幾場春雨過後喚醒了正在沉睡的茶苗,人間四月正是採茶時,清晨當天空微放初光便可看見三三兩兩的採茶女背着竹籃往仙坑村的茶山去了,若是你來到這裏不妨體驗一下採茶的樂趣。
康禾茶是河源三大特產之一,也是廣東歷史上的茶葉貢品。據傳康禾茶在南宋時期已經有一定名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乾隆《河源縣誌》載:「嶺南山地產茶者多,而河邑獨盛。上莞、康禾諸約,居人生計,多半賴此」。而仙坑客家紅生態茶園是原深圳對口幫扶河源仙坑村的精準扶貧項目,打造集有機茶種植、加工、銷售及茶園休閒養生基地為一體的生態茶園。
東源縣康禾鎮仙坑村
作為河源客家建築的傑出代表,仙坑村的八角樓和四角樓見證了仙坑村先民篳路藍縷、營村建寨的歷史,是研究河源客家村落的珍貴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其精美的木雕、彩畫、灰塑和壁畫反映了河源客家人審美意趣和精神狀態,藝術價值頗高。
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通過深圳市鹽田區的牽線搭橋,前兩年,萬科集團出資對仙坑村八角樓、四角樓兩座文物進行了全面系統的修繕,並將八角樓打造成為客家建築藝術景觀和古蹟遊覽景點,將四角樓打造成為客家生活場景和古蹟遊覽景點,在充分保留原有歷史建築特色前提下,賦予其新的時代活力。
客家人向來講求「崇文重教,耕讀傳家」。仙坑村也是如此,登上被翠竹和樹木「夾」住的階梯,幾番轉折後登雲書院忽現眼前。夜半忽聞天籟響,萬山圍住讀書聲。隨着歲月的侵蝕,登雲書院只留下殘缺不全的牆基。據了解,這裏也曾匯聚四鄉學子,文風鼎盛、書聲琅琅,成為當時河源地區最知名、最具影響力的書院之一。
為了保留登雲書院的歷史記憶,援建項目人員在原有的建築遺蹟後方復建新的登雲書院,並將原有的遺蹟部分打造成為景點,用於延續仙坑教育文脈。如今的登雲書院,與河源市圖書館積極合作,共建「流動圖書館」,收藏書籍共3000餘冊,可供村民及仙坑小學生日常閱讀使用。2018年,仙坑村被評為「中國第五批傳統古村落」。2019年,仙坑村先後獲得「廣東十大美麗鄉村」和「首批廣東省文化和旅遊特色村」稱號。2020年,仙坑村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遊客到河源體驗鄉村生活、繾綣鄉愁,探尋紅色印跡,邂逅百年古村。(記者 余麗齡)
頂圖:登雲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