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穩“接力棒”,續寫鄉村振興新篇章。近年來,安徽黃山市徽州區東紅村不斷挖掘特色資源,積極發展產業项目,有效銜接脫貧攻堅成果,在扮靚村容村貌的同時,努力打造村強民富、農民朋友共同致富的“東紅號”鄉村振興新樣榜。至2021年底,該村村級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實現村集體收入26萬元,農民年均純收入達2萬餘元,其中貧困人口人均年收入也超過了1萬元。
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
東紅村是一個以傳統蔬菜種植業為主兼有糧食自產自收的傳統農業村,下轄莘墟、松明山、唐貝、西山4個自然村,8個村民組,共有村民502戶1546人,其中脫貧戶36戶63人。
儘管這裏歷史文化悠久,但是單一的農業產業結構,老百姓的生活水準一直不高,村裏既沒有規模產業,更無實體企業,村集體經濟幾乎為零。村中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很不完善,村民常年以種植露天蔬菜為生,健壯勞力只好利用空餘時間到城裏打臨時工,老弱病殘只能待家裏吃閒飯,生活過得很艱難。
雖說該村的松明山是明代著名戲劇家王道昆的故里,莘墟是唐代監察禦史吳少微的後裔吳大用的始居地,西山、唐貝還在歷史上出現“汪廷玙祖孫三進士、父子兩探花”,由於歷史上曾有兵災,又經歷過血吸蟲病瘟疫,老百姓的思想觀念相對保守,創業拼搏意識更不強烈。在黨的扶貧政策和鄉村振興政策的鼓舞下,村兩委班子經過深入思考,在上級領導的大力支持和扶貧幹部的有效配合下,積極對上爭取政策,實施了村居美化工程和產業發展项目,累計投資已達到1000萬元以上,從而鼓舞了村民加快發展的信心。
從2018年起,該村依託村裏的閒置資產,通過招商引進客商,創辦了村集體“幫扶車間”,組裝水筆配件,當年就帶動本村及鄰近鄉村的貧困戶和老弱病殘農民100多人就業,村裏的集體經濟收入也有所提高。
“我以前無事可幹只能在家呆著,沒有收入。自從村裏辦了這個幫扶車間,我們這些老弱病殘,足不出村就能在家門口務工,一年也有萬把元的收入。幫扶車間就是好,既能掙錢,又可以照顧家中老和小。”年老體弱的脫貧戶尹紅生深情地說道。
2021年,東紅村又辦起了蔬菜脫水車間,截至目前,該村已有實體產業2家、村經濟合作社1家,農民家庭農場2家,農民民宿7家,既吸納農民務工,又可年均增加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越來越多和尹紅生一樣的村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增收,從而有了幸福感和獲得感。2021年東紅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新突破,蝶變為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
村裏產業穩定發展後,東紅村又採取“有機農業+生態旅遊+村莊改造”模式,大力改善村內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整治,先後投資達200餘萬元,為村民維修房屋和圍牆,安裝了路燈,修整了道路,還建設有黨建公園。村民在“扮靚美麗鄉村、共用高品質生活”主題活動中,深刻體會到“共產黨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好!”
優化佈局促特色產業發展
採訪過程中,我們還看到“空心房”、殘垣斷壁變為村莊美景,在文化廣場看到歡歌笑語的農民朋友,或閒聊家長里短、或跳健身舞。其中,該村的松明山自然村已成為市級美麗鄉村、莘墟自然村已成為省級美麗鄉村,村中的牆體繪畫已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吸引著大批外地遊客慕名前來打卡。
發展產業是根基、是關鍵。東紅村黨支部書記宋紅寶如對我們說:“接下來,我們村要通過鄉村振興發展產業项目,不斷優化產業結構,佈局特色產業發展。
一是大力發展特色果蔬和綠色種養殖業,依託蔬菜脫水車間實體企業,實現年均增加村集體經濟10萬元;
二是開發蓮藕種植與泥鰍、魚混養殖项目,從而形成東紅村‘特色種養殖唱戲,農民群眾多方努力增富’的產業格局;
三是優化發展模式,通過探索‘支部+合作社+企業’模式,加快農業發展模式的轉型,使土地流轉與農民利益聯結掛鉤,開發後山塢水庫邊緣山坡地,發展農旅休閒一體的四季水果採摘業態和市民體驗觀賞的農莊,走出一條適應東紅村加快發展、共同致富的特色路子”。
更可喜的是,我們還瞭解到東紅村已與安徽青松集團達成合作,將共同建設鄉村旅遊惠民服務驛站、打造研學基地,建成後有望為村集體經濟每年增收約18萬元,同時還帶動周邊村民就業、農產品銷售及鄉村旅遊發展,從而促進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力打造“東紅號”鄉村振興新樣榜。(汪曉東 胡明江 陳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