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好山好水,發展高產優質枇杷園、有機無公害茶園、毛竹科技示範園等“三個一千畝”農業示範工程,枇杷膏生產、木竹深加工、採摘觀光遊、民宿產業等勢頭正勁,村集體固定資產達2000餘萬元、年經營性收入保持100萬元以上,都比十年前穩步提高了10多倍;去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8萬元,是全省平均水準的1.52倍;建成可安居200多戶的大茂新村,顯著改善了村莊面貌……
青山綠水間,粉牆黛瓦錯落有致,村道田間整潔明淨。走進位於皖南歙縣深渡鎮的大茂社區,山水交相輝映,村民安居樂業,宛如一幅美麗的新安山居圖。
依託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充分發揮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群眾首創精神,大茂社區走出了一條黨建強、產業興、百姓富、治理優、鄉村美的振興之路。先後榮獲中國村莊特色村、安徽“五個好”村黨組織標兵等,全國人大代表、黨總支書記姚順武獲評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
生態文明新時代,尤其是共同富裕背景下,大茂為何能長期保持充沛的發展活力,成為新安江畔的山村典範?
一個人帶動一群人,帶出了好班子、好隊伍
辦好農村的事要靠好的帶頭人、靠一個好的基層黨組織。2002年,33歲的姚順武放棄年收入近30萬的牙醫工作,轉行做了村裏的“當家人”。
上任後,姚順武從帶頭潛心學政策、自費外出學經驗,到推行村幹部每週“夜學”、分類管理等規章制度,再到帶領村幹部常態化推進“走組不漏戶,戶戶見幹部”……群眾從身邊點滴變化中看出新書記、新班子把村裏事當自家事,逐漸由“圍觀點贊”變成了“動手一起幹”。
深渡特色小鎮项目涉及大茂20餘戶征地拆遷,時間緊、任務重,姚順武帶著大家包戶包人,一邊解決拆遷後的住房、補償等村民的關心問題,一邊春風化雨進行思想動員,不到20天就全部簽署協議。
大茂路改造是“老大難”,之前挨家挨戶磨破嘴皮也未能重修,姚順武和村“兩委”發動群眾清理違建、整治侵佔,硬是把原本只能修3.5米寬的道路修成了一條11米寬的柏油馬路。
一位老黨員說,“順武會當書記、抓黨建,黨建一抓就靈,村民們都豎大拇指”。
含綠量轉為含金量,鄉村有顏值、有價值
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這些年,大茂認准綠色發展的路子,系統編制近中遠期發展規劃,努力把生態資源變成“綠色存摺”。
村裏成立茂順林業合作社,強化森林資源管理,種植高產優質枇杷、有機無公害茶園,發展水庫養殖鱖魚、林下種植黃精等立體種養業態,每年村集體增收50多萬元。與企業合辦枇杷精深加工廠,研發枇杷膏、枇杷蜜等創意產品,把每一個枇杷“吃幹榨淨”,今年投產後預計產值100萬元、村集體可增收20餘萬元。
新安江流域綜合治理、新安江山水畫廊開發讓鄉村旅遊成了“香餑餑”,村裏立即埋三線、做綠化、建民宿,並培育枇杷博物館、絲綢博物館、鄉村幹部教育培訓基地等一批農旅融合業態,通過打造微景區將大茂變成了網紅村,年吸引市民遊客5萬餘人。
集體帶著群眾闖,農民有活幹、有錢賺
做強集體經濟,發展產業是首選。在村集體的帶動下,大茂一路探尋創富帶富產業之路,先後大力推廣枇杷、茶葉種植,創辦枇杷、木竹加工廠,領辦民宿農家樂、手套代加工,硬是讓老百姓收入十年增加了10倍。
村裏原本並不種植枇杷,姚順武帶領村幹部成功打造了千畝枇杷園,接著村幹部自購大紅袍新品種改良品質,試種成功後,村集體又無償供苗,帶著村民一起幹,現在大茂的優質枇杷“又大個、又茂盛”。村民程麗霞以前種的野枇杷產量低,年收入不到3000元,改種新品種後,年收入近2萬元。
信用村打造“金”招牌,發展增活力、添動能
金融是推進鄉村振興的“活水之源”。大茂先行先試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通過歸集採集涉農資產、經濟收入等數據,開展鄉風文明評議,評出A級以上信用主體291家,金融機構總體授信達3160萬元,實現了信息變信用、信用變真金。
富順畜禽養殖場是村裏的農業信用經營主體,得到金融機構授信393萬元,成功擴大養殖規模,經濟效益增到80萬元,帶動20多名村民就業。
為了讓誠信增“值”,德者有“得”,不僅將信用評級與醫療等10項禮遇政策掛鉤,還建立起信用好超市,村民做好人好事可獲得積分兌換物資,營造了守信事事受益、失信處處受限的良好氛圍。目前,全村用信2000餘萬元,受益群眾162戶,在金融活水的潤澤下,大茂處處煥發勃勃生機。
真民主促進真和諧,實現零上訪、零訴訟
發展基層民主,是實現鄉村善治的活力源泉。大茂創新推行戶主會、村民代表列席黨員大會,讓人人都當發言人。
朱家塢枇杷園進園道路项目征地涉及40多戶,班子成員逐戶上門做工作,最終戶主會上大家把涉及的4畝多地全部無償捐出,项目既省了錢又省了力。
針對鄰里間的疑難糾紛,村裏建起了綜治調解室、徽州鄉風評理堂,推行“作退一步想”工作法,引導大家換位思考、慎爭戒訴,近年成功化解糾紛200餘起。
結合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創新開展鄉風文明評議,把文明種進了村民心裏、長在了鄉里田間,村子裏向上向善、重義守信的氛圍越來越濃……(記者 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