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安徽 > 特别报道

安徽巢湖:不誤農時 萬餘畝再生稻移栽到田

2022-04-24
来源:香港商报网
    穀雨至,百穀生。隨着氣溫逐漸回升,眼下在巢湖市廣袤田間地頭,機器轟鳴人忙碌,再生稻春耕機插秧呈現一派繁忙景象。巢湖市種糧大戶們正搶抓晴好天氣,開始新一年再生稻秧苗移栽農忙,為保障全市糧食穩產增收打下堅實基礎。
 
 
    4月21日上午9時許,在安徽省巢湖市欄杆集鎮青崗村頭,種糧大戶範文柱正駕駛着插秧機來回穿梭在承包的水田中,隨着插秧機「機械手」快速運轉,一株株秧苗從插秧機苗盤上滑落;插秧機過後,水田裏便栽種下了一行行整齊劃一、深淺均勻的秧苗。
 
    範文柱是巢湖市欄杆集鎮最早承包土地大戶之一,2012年起開始流轉土地種植水稻、小麥等農作物,2013年嘗試再生稻種植。今年,範文柱承包土地1300餘畝,其中再生稻種植面積300餘畝,並從4月18日開始正式移栽再生稻秧苗到田頭。
 
    在田頭,來自巢湖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5名農技服務人員,正分別對農戶再生稻移栽開展田頭技術指導,提高移栽質量。「再生稻秧苗移栽前,一定要密切關注氣溫變化,移栽前3-5天施『送嫁藥』,同時大田在耕整靜置兩三天沉實後移栽,這樣能提高秧苗成活率;薄水淺插,合理密植。」巢湖市農技推廣中心副主任周晏介紹說。
 
    「我們現在秧苗移栽都是機械化,像現在這種小田塊的一天能移栽三四十畝,大田塊的一天可移栽七八十畝,300畝再生稻秧苗幾天能移栽結束。」閒暇之餘,範文柱介紹說,「再加上市農技專家的上門技術指導服務,手把手指導我們種植技術,讓我們對再生稻種植穩產增收吃下『定心丸』。」
 
    再生稻是水稻的一種種植模式,是在頭季水稻收割後,利用稻樁重新發苗、長穗,讓其再長出一季稻子,收穫第二茬,這種模式具有省工、省種、省水、省肥、省藥、省秧田等諸多優勢。巢湖市早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零星種植再生稻,2015年開展再生稻生產試驗,推廣大田示範種植,種植應用面積逐年擴大。今年,全市25家規模種植大戶正在開展再生稻頭茬栽插,受前期低溫天氣好的影響,巢湖市今年再生稻移栽時間從4月18日開始,比去年推遲近一周時間。隨着近期氣溫穩定回升,預計4月底可全部栽插完成,通過目前的苗情和氣象因素分析,再生稻整體好於上年。
 
    今年以來,安徽省巢湖市將再生稻推廣作為穩定糧食生產、增加綠色稻穀供給、提高農戶收益,紮實推進「兩強一增」行動的重要抓手,通過政策引導、示範帶動、加工引領等措施,示範推廣再生稻種植,擴大「一種兩收」示範效益。在2月底開展摸排發動,組織有意願的農戶、新型主體開展再生稻生產。據統計,全市有8個鎮、25個規模大戶開展再生稻生產。市農業農村局組織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農機管理中心、所在鎮農業綜合服務站的農技人員,對發展再生稻生產的大戶開展點對點技術培訓,從適宜再生稻品種推薦,茬口合理安排、育秧關鍵技術落實等方面開展培訓。此外,市農業農村部門會同市財政部門,在再生稻方案制定、政策獎補方面充分會商,對再生稻面積達到50畝以上的大戶開展獎補。(黃慶松 楊勇 龔舒斌)
[责任编辑:薛正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