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四川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川時代」)動力電池生產基地七至八期項目開工暨宜賓動力電池新鎮啟動儀式在四川省宜賓市長江工業園區舉行,標誌着寧德時代為宜賓打造全球最大的動力電池生產基地和核心配套生產基地,建設「動力電池之都」,又邁出堅實一步。
據了解,四川時代動力電池生產基地七至八期項目總投資約120億元,規劃用地約2105畝,建設約130萬平方米的標準廠房、生產配套附屬設施和生活區。達產後,預計可實現年銷售產值350億元,帶動就業1.5萬人以上。
「一江兩岸」 發展新局
近年來,宜賓市委、市政府在動力電池產業1+6總體佈局下,以三江新區為核心引擎,在長江南北兩岸分別佈局四川時代1-6期和7-10期項目,形成了動力電池生產製造產業「一江兩岸」擁江發展的新格局。
同日宣佈啟動的宜賓動力電池產業新鎮項目是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以發揮清潔能源優勢、加快發展綠色低碳優勢產業為抓手,在宜賓沿江一體格局及新能源產業總體佈局下,重點圍繞低碳生境、產業生態、田美生活三大目標,十二項指標打造的一座面向社會現代化共同富裕的未來新鎮,將促進宜賓形成「北新城、南新鎮」一江兩翼、市域協同、成渝聯動的空間格局。
「電動四川」宜賓發力
宜賓是四川省唯一一個被工信部、國家能源局納入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應用的試點城市。2019年,寧德時代全資子公司四川時代落子宜賓,從最初規劃的兩期動力電池工廠擴展至如今的十期,總投資額達到560億元,如果再算上和吉利合資的15GWh產能,四川時代總產能將達225GWh,宜賓將成為全球規劃產能最大的動力電池生產基地。
按照規劃,未來五年,宜賓將打造以整車和新能源汽車「三電」為核心,以關鍵汽車零部件、鋰電材料、智能網聯繫統為支撐的新能源與智能汽車產業鏈體系,加快建成「整車產銷50萬輛、動力電池產銷200GWh,產值規模4000億元」的全國重要新能源汽車研發製造基地、全球有影響的動力電池產業基地和「動力電池之都」。
解鎖雙碳 「綠色密碼」
作為四川南向開放樞紐門戶和沿江開放高地,宜賓地理條件優越,擁有着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網絡,尤其是水運優勢更是得天獨厚。
2021年12月,四川時代的量產動力電池通過長江水運黃金航道,由宜賓港發向上海。「從宜賓港出發,正常情況下,12天就可以抵達上海。」宜賓港集團總經理譚皇甫介紹,相比於其他運輸方式,水路運輸具有低碳環保、成本低的明顯優勢,2022年的發運量預計可以達到1萬標箱左右。
四川時代總經理朱雲峰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鋰電池長江水運的開通,讓四川時代看到更大的多贏空間。一方面,藉助長江內河運輸優勢,不但節約運輸成本,而且能服務沿江地區,更能直抵長三角地區的汽車工業,同時,結合海運和中歐國際班列,可以更好地延伸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服務更多的國際客戶。
宜賓自然條件的優越除了體現在交通運輸網絡,更體現在能源優勢上。金沙江、岷江、長江橫貫宜賓市境,水資源豐富,寧德時代宜賓工廠80%以上能源來自於可再生能源水電,每年可減少40萬噸碳排放。
3月25日,寧德時代發佈消息:全球知名認證機構SGS為寧德時代全資子公司四川時代頒發PAS2060碳中和認證證書,寧德時代宜賓工廠成為全球首家電池零碳工廠。
「零碳已經成為四川時代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朱雲峰表示,未來,寧德時代還將複製和推廣燈塔工廠經驗,陸續實現全球十大基地碳中和,助力產業鏈構建更可持續的生態系統,為全球雙碳目標的達成做出貢獻。
產業升級 賦能經濟
宜賓依託四川時代全力發展動力電池及上下游核心配套產業,規劃以三江新區臨港經開區為主體,佈局電芯、智能裝備、物流服務等核心項目;同時在長江工業園區、羅龍經開區、江安、高縣、珙縣、屏山等園區佈局相關配套產業項目,形成動力電池「1+6」產業佈局,為提升高端製造和綠色製造水平起到推動作用。
隨着寧德時代的入駐,動力電池產業鏈配套企業紛至沓來。目前包括德方納米、貝特瑞、大族激光、聯贏激光、遠東股份、科達利、長盈精密、震裕科技等企業已在宜賓佈局。一方面有利於企業提高對客戶信息的靈敏度,快速反應客戶訴求;另一方面可以降低運輸成本,增強企業生產和銷售的穩定性,提高產品競爭力。受益於「動力電池之都」的發展,宜賓經濟高質量發展、產業升級、經濟能級提升已駛入快車道。
2021年,三江新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00.3億元,增長23.1%,各項主要經濟指標持續保持高速增長,強勢入選全國城市新區潛力50強,排名第19位。目前,新區已累計招引世界500強達6家、中國500強達12家、上市公司達26家。2022年,三江新區錨定地區生產總值突破380億元、增長25%以上的目標,提出要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實現國家級經開區綜合評價提檔升位。
今年7月,宜賓將舉辦2022世界動力電池大會,搭建集動力電池前沿科技交流、項目對接合作、示範應用展示於一體的產業國際合作交流平台。宜賓將緊緊抓住這個契機,擁抱「雙碳」時代,促進產業升級、提升經濟能級,奮力書寫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記者 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