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瀋陽市和平區基層治理進行「兩鄰」理念生動實踐的奔跑年。幾年前,和平區以「社區家」建設作為「兩鄰」實踐的突破口,在「黨建引領、鄰里守望、合和共治」基層社會治理模式的滋養下,「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理念不斷在和平區112個社區(村)向下紮根,生發、鋪陳出一幅幅社區有顏值、有溫暖、有內涵,居民有尊嚴、有認同、有希望的幸福家園畫面。
從胡靜琴書記工作室看「黨建引領」的「聚鄰」引導力
2月11日,「兩鄰」理念市級宣講員、和平區南湖街道文安路社區第一書記、胡靜琴書記工作室主任胡靜琴在和平區開啟了瀋陽市「兩鄰」理念的首場宣講,隨後她將馬不停蹄奔赴全市各區、縣(市),把對「兩鄰」理念最深刻的認識傳遞至基層一線。
胡靜琴是全市乃至全省通過黨建引領踐行「兩鄰」理念,並在基層治理現代化方面取得突出成績的標杆樣板。在她的帶領下,文安路社區先後獲得全國文明單位、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社區、全國和諧鄰里建設示範社區等無數項國家級榮譽稱號。截至目前,這個20多年的老社區已有22個黨支部活躍在不同層面。
從電業社區物業引進標準看「紅色物業」的「暖鄰」服務力
1月21日,瀋陽「兩鄰」基層治理1月份拉練活動第一站來到了和平區馬路灣街道電業社區。這裏原本是一個80%以上樓院無物業管理的老舊小區,電業社區黨委書記張超從「紅色物業」四個字破題,讓物業體現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由對「物」的管理轉變提升為對「人」的服務。
在為34棟樓引進保障型物業時,張超把物業公司有無黨員、招聘黨員員工作為優先引進的重要條件,實現物業服務企業黨組織全覆蓋。
和平區房產局(小區辦)提供的一份工作進度顯示:6月底前,和平區將推動有黨員的物業企業100%成立黨組織;沒有黨員的,100%選派黨建指導員。
從一次路面結冰、一次人臉識別看「科技創新」的「安鄰」支撐力
於2021年9月正式上線的「黨建引領、鄰里守望、合和共治」綜合指揮應用平台「一網統管」五大板塊,其中社會治理板塊已實現城市管理物聯感知和動態預警功能,通過空中無人機巡查、街道巡查車巡查、視頻監控AI智能巡查,形成了智能感知、精準分析、主動反應、人機協同的城市管理場景新應用,構成了和平區「人防+物防+智防」多元化、立體化、智能化的社會治理創新體系。
科技創新的應用,為的是讓居民住得更安心、更暖心、更舒心。在2022年,和平區將繼續完善並依託大數據技術,將「兩鄰」理念植入到智慧黨建、智慧政務、智慧自治、智慧就業、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養老、智慧安防等全場景應用中,讓科技為基層治理提供最強支撐力。
從333位「九大媽」看「鄰里守望」的「助鄰」推動力
太原街街道民族社區居民李連寶的媳婦長年臥床,他也行動不便,一家想包頓餃子都難。除夕前一天,「九大媽」志願者在李連寶家包了滿滿一大桌餃子,一半凍上留着過年吃,一半煮上當天吃。
自2012年5月民族社區9名平均年齡72歲的大媽組成志願者服務隊之後,「九大媽」已成為和平區「鄰里守望」最溫暖人心的品牌。如今,「九大媽」志願者服務隊已經更新到第二代,累計333人加入到志願服務中來,目前「守望」的社區鄰里59戶。
以「鄰里守望」為代表的鄰里互助場景已在和平區遍地開花。在不到800米長的雷鋒小巷,沿街230多家商戶個個都是雷鋒崗,守護着聯營社區里每一位需要幫助的人。
從一通電話、一位醫生看「品質社區」的「睦鄰」影響力
2月9日下午1點半,南湖街道文安路社區老人劉桂蘭的兒子、兒媳,以及文安路社區工作人員的手機里同時接到一條短訊:請與機主劉桂蘭核實提供幫助。原來老人因為高血壓鼻出血呼叫120,急救車正在趕來的路上,社區工作人員馬上前往劉桂蘭家中協助急救車進院接救。
文安路社區現有2344位60周歲以上老人接入到120養老緊急救援服務平台,已有346位老人利用這一系統實現緊急救援。
健康是居民最關心的事兒。2020年開始,和平區衛健局在全區1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立70支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得到百姓的一致好評。
從「和」文化鄰里品牌看「合和共治」的「親鄰」融合力
踐行「兩鄰」理念過程中,和平區突出「和」字這一根本目的,開創性提出「黨建引領、鄰里守望、合和共治」基層治理模式,在形成區域融合、資源共享、開放互通、協商共治的社區治理新格局中,突出「和」文化的融合力和親和力,使得「小鄰更和睦,大鄰更和諧」。
不管是端午節、消夏節、「兩鄰」節等大活動,還是一堂插花課、一次公益講座等小活動,居民搶着報名參加成了和平區的一大特色。
文化是魂,最能聚人。和平區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為深入推進「兩鄰」實踐,該區將形成獨特的「和」文化鄰里文化品牌,讓「兩鄰」理念成為全區上下的共同認知和行動自覺,並以此更好地激活基層治理的內在動力,激活社會的活力,為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提供和平澎湃動力。(瀋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