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21日,「行走贛鄱水脈 見證治水宏圖——百年水利看江西」沉浸式觀察採訪團走進江西省水文監測中心和鄱陽湖水文生態監測研究基地,探訪中了解了水文監測對服務防汛抗旱、水資源管理、構建水生態圖譜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
觀察團在江西省水文監測中心水文監控室查看水情信息
江西省水文監測中心的水文監控室里,一張囊括江西全省水文水情數據的「地圖」吸引了觀察團眾人的視線。江西省水文監測中心水文監測處處長劉鐵林介紹,這是江西省水文信息綜合服務平台,集合展示了江西全省各觀測點水位、雨量、流量、地下水、墒情等各要素信息及實施監測數據,並通過水文信息可視化手段,將水文數據結合視頻監控信息轉化為生動直觀的圖文信息,極大提高了數據管理的便捷性和時效性,實現洪枯水和水質預警、預報展示和預案查詢功能,為水利決策和調度提供了強有力的數據支撐。
據了解,截至目前,由江西省水文監測中心負責運行管理的各類水文測站有8550處,建成了涵蓋服務防汛抗旱、水資源管理、水生態保護等多種功能、項目齊全、布局合理的水文站網,為江西人民的安康福祉牽起了一張「安全網」。
棠蔭島鳥瞰圖
鄱陽湖是中國最大淡水湖,具有「高水是湖、低水似河」的獨特形態。目前,鄱陽湖正處在枯水季,大片的河床裸露着,成為一片灘涂或草洲。觀察團一行體驗了一次水文人的「小長征」,過草地,淌泥濘,風雨兼程,從泗山渡口出發,徒步4公里走進了位於鄱陽湖中心的棠蔭島。
觀察團在鄱陽湖水文生態監測研究基地合影
在棠蔭島上的鄱陽湖水文生態監測研究基地,觀察團參觀考察了鄱陽湖水生生物博物館(標本庫)、藻類種質庫、樣本庫、水文生態監測分析實驗室和鄱陽湖水文生態綜合信息平台。
觀察團參觀鄱陽湖水文生態展示廳
鄱陽湖水文生態展示廳中,展示科普了鄱陽湖豐水、枯水、平水等不同時期的水文特徵,還通過實體生物標本及多媒體手段,生動再現了鄱陽湖中鳥類、魚類、浮遊動物、水生植物、藻類、底棲動物等多樣的水生物種。中華鱘、長江江豚、胭脂魚、天鵝、白鶴……一個個生動珍稀的水生物標本,讓觀察團一行連連感嘆鄱陽湖生態物種的豐富和多樣。
觀察團參觀基地「三庫一室一平台」
藻類種質庫包括藻類分離操作間、藻類接種間和藻類培養間,致力於培養提純鄱陽湖浮游藻類,為藻類生長及危害科研提供活體藻類。據悉,鄱陽湖在2009年就開啟了藻類監測工作,對鄱陽湖的水生態環境進行監測保護。
樣本庫布設有魚類等生物樣本庫、底泥與水體環境DNA樣本庫等,利用超低溫冷凍、試劑防腐等手段,長期保存水生生物樣本,為未來追溯鄱陽湖生物背景研究提供實體樣品。
水文水生態實驗室分為水文水質實驗區和水生態實驗區,包括泥沙分析室、分子生態分析室、電泳分析室、環境DNA分離實驗室等。鄱陽湖水生態監測數字平台,打造先進的電子三維數字展示平台,將各項水文水生態監測成果投影展示在數字電子沙盤上,實現多源監測數據三維可視瀏覽、查詢、模擬、分析及實時數據演示等功能。
鄱陽湖水文水資源監測中心黨委委員、副主任王仕剛表示,鄱陽湖生態的好壞,是整個江西環境的感應器,保護鄱陽湖「一湖清水」,是整個江西的使命和擔當。棠蔭島是鄱陽湖的中心,具有非常好的代表性,受人力活動影響小,建立鄱陽湖水文生態監測研究基地對整個鄱陽湖區的生態環境保護、防汛抗旱、水資源管理都有重要意義。基地本着邊建設、邊監測、邊出成果的原則,現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對保護鄱陽湖「一湖清水」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再往後基地還要深化監測,擴大監測研究的範圍,從傳統水文向水文、水生態、水環境進行轉變,從多學科多角度研究鄱陽湖。
江西省水文監測中心黨委委員、副主任謝彪表示,近年來,江西水文實現了由傳統水文向現代水文的轉變,由以監測、防汛抗旱為主,到現在拓展了水資源管理和水生態保護。在水資源方面,開始逐漸關注飲水安全、水質保障,對飲用水源地建立預測預警;在生態方面,也開始逐漸關注生物多樣性,包括基因測序,助力保護鄱陽湖「一湖清水」等工作。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為推動江西水利高質量發展,水文將着力提檔「三張名片」——防汛抗旱、水資源管理、水生態保護,從深里做,往廣度走,為江西各項水利工作提供技術服務支撐,逐步把江西的水做得更美,環境做得更好,做出水文人的貢獻。(黃凌媛 黃穎 郭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