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是什麼?」這是一個很難有定論的問題,但是藝術讓觀者用不同眼光審視生活的啟發性,無疑是其最具吸引力的特點之一。馬蒂斯在1905年創作了《打開的窗戶》,窗外一片斑斕,多彩的風景與那個年代的印象主義截然不同,預示着現代主義繪畫的開始;而華僑城創意文化園(OCT-LOFT)經過15年的發展,亦成為一扇面向公眾開放的「文化藝術之窗」。
11月6日,由深圳華僑城創意文化園主辦、藝術機構深圳廳策展的「2021 OCT-LOFT 公共藝術展——打開的窗戶」開幕。本次公共藝術展從「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藝術視角出發,在園區海報柱中汲取靈感,以「打開的窗戶」為展覽主題,邀請包括梁銓、周力、薛峰、啾小組、李景湖及「明天見」在內的6個大灣區藝術家及藝術組合參展。藝術家們從各自的獨特視角出發,圍繞「在地」「集群」和「色彩」的理念,為園區量身定製公共藝術作品,並結合園區的藝術人文環境進行呈現。
2021 OCT-LOFT公共藝術展開幕
展覽開幕當天,除了公共藝術作品的正式亮相外,園區還舉辦了以「窗外的顏色」為主題的T街創意市集,呼應「打開的窗戶」,為公眾帶來藝趣滿滿的創意體驗;而在即日起至12月19日的展期內,本屆公共藝術展還推出「鄰里聯動計劃」等系列活動,與園區商家合作推出聯名款,讓藝術不僅僅停留在視覺層面,而是以更加直接的形式「進入」日常生活;後續還將開展兩場面向公眾開放的體驗項目,邀請公眾一同感受OCT-LOFT藝術及文化的開放與活力。
透過「窗戶」 從日常中看藝術
深圳華僑城創意文化園(OCT-LOFT)聚集了美術館、畫廊等各種創新空間和建築師、設計師、藝術家等各種創意人才,南來北往的人群在此處交匯——這裏是名副其實的深圳文化藝術之窗。而散佈在園區各處的海報柱,是獨屬於這裏的一道風景線——海報柱每天都要「穿」新衣,色彩繽紛的活動海報不斷被張貼、覆蓋在上面,讓它們看起來像一尊尊腆着肚子的彩色雕塑。海報柱如同一扇扇每日都在迎接全新景象的窗戶,面向往來的人群,呈現不停變幻的園區日常,是園區最具公共性的景觀之一。
華僑城創意文化園
梁銓、周力、薛峰、啾小組、李景湖及「明天見」這些在大灣區工作和生活的藝術家們,經常活動於OCT-LOFT,他們巧妙地將園區的日常元素融入自己的公共藝術作品中。在這次展覽中,梁銓將作品《書架游》藏在行人路中,以隱秘的方式將園區的訪客們帶入古典皇家建築的美學之中;周力的《彩虹》則是兩個雕塑作品的集合,是這位在園區內設立工作室的藝術家為鄰里們帶來的全新景觀;同樣在園區內工作的薛峰則以《2021年的世界之窗》將歷史人物、現代建築以及多彩的繪畫結合在一起,呈現出一扇可以穿越時空的美學通道;李景湖的《彩虹之柱》延續了他一貫的風格,用日常的生活用品給觀眾們帶來不同的視覺體驗;啾小組的《BB牛》則以深圳地標性的「孺子牛」雕塑為元素,呈現出新一代藝術家對時代精神的詮釋;跨界組合「明天見」也不約而同地以「牛」為主要元素,打造了不鏽鋼噴漆電動裝置《牛星高照》,為這一年作出回顧與期許的腳註。
本次參展作品均從日常出發,呈現出藝術與日常生活緊密的互動與聯繫,以「在地」「集群」和「色彩」三個線索,串聯起創意園中軸線上的公共藝術景觀,為到訪園區的公眾打開一扇「藝術之窗」,就像馬蒂斯筆下的那扇窗戶一樣,看似平常的元素,在藝術的視角之下能為日常帶來不同尋常的啟發。
以「窗」會友 讓公共藝術走進生活
本次OCT-LOFT公共藝術展的主題「打開的窗戶」,不僅是藝術家從園區日常出發進行藝術的創作呈現,亦延續了公共藝術展的特性,讓藝術這扇「窗戶」與公眾連接,通過開放多元的活動形式,邀請公眾共同參與,為日常生活創造更多富有藝術性的體驗。
作為本屆公共藝術展的特別活動,「鄰里聯動計劃」攜手綻放花園、FANNOU HOUSE、鵬小館、The Peat、一件STUDIO ONE、Gee Cofffee、望春山 Shan Gallery、tea’stone、瑞玲金繕鋦瓷等園區入駐商家,結合本次展覽主題共同推出展期專屬聯名限定款產品,呼應園區公共藝術作品的美學理念,為公眾拓展生活美學的維度提供更多選擇;在持續近一個半月的展期內,還將推出兩場公共藝術項目,包括帶領觀眾探訪園區內入駐的藝文機構,期望用更豐富的形式讓公眾了解和參與藝術。
讓日常成為藝術的窗戶,從藝術的窗戶看向生活——今年邁入15周年的OCT-LOFT,也繼續將自身作為城市的「文化藝術之窗」,發揮創意社區的屬性,持續激發各個領域之間的碰撞、融合與聯繫,為公共藝術及文化生活打開更多嶄新的可能。(記者 王靜抒)
頂圖:活動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