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上海 > 图片新闻

首部聚焦中共二大「非虛構戲劇」《輔德里》在滬首演

2021-04-23
来源:香港商报网
    4月23日起在上海大寧劇院上演的非虛構戲劇《輔德里》將完全依據史實文獻,藝術化再現二大乃至建黨初期的人物故事。
 
 
    《輔德里》是2021上海靜安·現代戲劇谷的開幕大戲,將於大寧劇院上演4場。該劇由靜安區委宣傳部、靜安文旅局出品,是首部聚焦中國共產黨第一部黨章,以中共二大會議所產生的重要文件為主線的非虛構戲劇。劇組確保劇中出現的文字、對白等語言,都有歷史出處。
 
    該劇總敘事、導演牟森是上世紀80年代中國戲劇探索道路上的先行者之一。牟森說:「1993年王會悟去世,同一年,上海要建造南北高架,在拆遷的進程中,輔德里得以保留,歷史本來就有的命運感、戲劇性,是我們編造不出來的。」
 
 
    青年編劇吳冰說:「我們一度考慮過虛構,但是在過程中發現,無論我們怎麼去創作、去虛構,都不如歷史真實來得更為感人。」所以,劇組最終決定做「歷史的收集者」。吳冰又說:「我們就是整理、挖掘了歷史故事。」
 
    該劇製作人李東曾經擔任過舞台劇《戰馬》的中方製作人。他表示,真實、精準地傳遞史實信息,是第一要義。「非虛構戲劇」這個品類的定義,就確保劇目中所有的文字,都不是虛構的。
 
    文藝評論家毛時安指出,輔德里,這個地名具有召喚性,石庫門也正是中國共產黨的出發地,且有上海基因。
 
 
    據悉,該劇聚焦了中國共產黨從一大到二大,共同完成黨的創建的歷史進程,以黨章的誕生與守護為脈絡,呈現100年前革命者命運、出路、使命和愛情。《輔德里》是第一部反映中共二大的舞台劇。劇中,陳獨秀、李達、王會悟、王盡美、毛澤東、楊開慧、蔡和森、向警予與第一份黨章的守護者張人亞等是主要人物。
 
    該劇的定位是以「敘事性內容、歌唱性台詞、雕塑性身體、總譜性歌唱」。因而,全劇的結構更接近於奏鳴曲,形式上由演員時而成為歌隊演員以宣敘調來敘述故事,時而成為劇中角色以詠嘆調錶達情感。以90後為班底的青年演員均以白色服裝、白色髮型亮相。所有演員都一專多能,多數會彈鋼琴、拉手風琴、拉小提琴乃至大提琴。
 
    大幕拉開,鋪滿天幕的視頻疊化出上海地圖的「生長」,展現出輔德里位於1993年啟動的「申」字南北高架工程的中央位置。天幕前的三角鋼琴前,同一年95歲的王會悟回憶起與輔德里相關的點點滴滴。該劇的主要元素就是台上18位一專多能、一人多角的白衣演員;既具有敘事性又情感豐沛如電影音樂般的歌曲和音樂;兼具解說功能和視覺衝擊的多媒體設計。這三大元素交匯出飽含情感、富有能量的「動態油畫」「活動雕塑」等均有儀式感、經典感的場面,也是對舞台視覺的美學重塑。
 
 
    90後編劇吳冰亦是作詞,她以「少年奔向遠方」的意向表達「幹革命」;以「獻花開滿山崗」暗喻「為革命獻身」。
 
    作曲李京健是80後,在上大音樂學院任教。創作前,他先徵求學生喜歡哪一類的音樂風格,得知是「電影音樂」後,他就往這類既有敘事性又有抒情性且追求旋律感的風格靠攏。他在創作《中國共產黨萬歲》這首曲目時,既借鑑了說唱樂的節奏又學習了樣板戲著作《腔詞關係研究》中如何確保音樂的抑揚頓挫如何不影響對字詞四聲的理解。這位曾經在德國斯圖加特音樂學院留學的青年侗族作曲家,汲取東西方音樂養分,創作出黃齡演唱的《輔德里》同名主題曲。
 
    據透露,年輕的編創團隊多來自中國美院跨媒體藝術學院等專業。他們以敘事空間構架舞台空間,以多媒體演繹跨越時空。他們從建築「破圈」舞台,正如電影的「蒙太奇」(法語:Montage)手法的本身就源於建築術語,意為「結構、裝配」。石庫門,作為上海海派建築美學的典型元素,也成為《輔德里》的海報意象。(記者 宋健)
[责任编辑:赵书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