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晚,在中山舉行的第十五屆中國全面小康論壇頒獎盛典上,中山市獲2020年度中國全面小康特別貢獻城市;中山市文廣旅局「以『共享+』理念推動文化治理現代化」項目獲2020年度中國十大社會治理創新典範;中山市人社局「東西部扶貧勞務協作助力脫貧攻堅」項目獲2020年度中國十大民生決策;中山市崖口村獲2020年度中國全面小康鄉村振興十大示範村鎮;中山市中港英文學校董事長蔡國贊獲「2020年度中國全面小康十大傑出貢獻人物」獎;中航美麗城鄉環衛集團有限公司獲「2020年度中國全面小康特別貢獻企業」獎。
中山市副市長葉紅光(左),上台領取「2020年度中國全面小康特別貢獻城市獎」
中山斬獲如此多殊榮並不意外。在全面小康高質量發展路上,從改革開放之初到成為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中山一直以來領風氣之先。
頒獎同日,趁第十五屆中國全面小康論壇在中山舉辦之機,專家學者、政府官員、基層治理人員等對高質量全面小康發展的「中山樣本」進行了解讀。可謂是:偉人故里,雖冬還暖,群英論劍,齊奔小康。
「不走回頭路」引領高質量全面小康強音
1984年,鄧小平來到中山羅三妹山畔,留下了「不走回頭路」的時代強音,寫下了改革開放偉大歷史進程濃墨重彩的篇章。1989年中山被國家統計局列為首批國內36個跨入小康水平的城市之一。此外,中山六次榮膺全國文明城市稱號,並先後獲得聯合國人居獎、國家環保模範城、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氣候宜居城市,更是粵港澳大灣區首獲國家氣候標誌的地級市。
小康論壇中的議題對話
早在1976年,中山板芙鎮的里溪村就提出推行「聯產到勞」的改革,打破農業生產「大鍋飯」大集體模式,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實現了農業生產連年大豐收,解決了村民的溫飽問題。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後,伴隨着「實踐檢驗真理標準」大討論的深入推進,里溪村的改革經驗也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農村改革學習樣本。
在「2020中國地級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含副省級城市)」排名中,中山位列第20,五個小康分項指數均達到A+水平,具體指數為132.88,遠高於前100名城市全面小康平均指數(119.47)。
中山的高質量全面小康還體現在城鄉發展均衡、基本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上,居民收入水平、基礎設施通達水平、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不斷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2019年中山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49:1,連續多年保持全省最小。
「明日花更紅」 新發展階段搶抓機遇
中山市委書記賴澤華介紹,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發展綜合改革試點市,中山憑藉市直管鎮的扁平化體制優勢,較早引導產業下鄉,充分激發起鎮街發展的內生動力,實現了城鄉居民收入均衡化。在城鎮化發展大潮中,中山着力破解戶籍二元壁壘,2007年在全國率先探索實行流動人口積分制,2012年又取消城鄉戶籍劃分,實行所有戶籍居民「同繳費、同待遇、同管理、同服務」,促進城鄉居民教育、醫療、養老、低保、就業等基本公共服務高質量一體化。進入新發展階段,中山將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廣東「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這一總定位總目標,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雙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與全國兄弟城市攜手合作,互學互鑒,比學趕幫。
同日舉辦的主題為「高質量小康的中山樣本」的分論壇上,中山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林銳熙還介紹到,中山全面小康,除了是一條城鄉統籌發展之路以外,還是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之路。背山依水、臨江望海,春有宮韻紫荊,夏有荷塘月色,秋有丹桂飄香,冬有金菊疊彩,這是大自然饋贈給我們的最寶貴財富。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山就獲評全國造林綠化十佳城市。如今,中山建成鎮級以上公園160餘個,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3%,實現了「推窗見綠、出門進林」。
《小康》雜誌副總編輯張凡認為,論壇落戶中山,看中的是中山將高質量發展的理念貫穿到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運營的全過程,形成精優的產業、精緻的城市、精細的管理的有機統一,是高質量全面小康發展中的優勢示範城市。
《小康》雜誌社社長舒富民表示,中山市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道路上獲得較高的成就,經濟高質量發展、創新精神強、生活質量高、人民幸福感強,是「五位一體」全面發展的高水平小康城市。中山樣本對推動全面小康建設的宏偉目標具有巨大的意義,要將中山建設全面小康的優秀經驗和做法推向全國。
國家審計署原金融審計二局副局長連啟華建議,在當前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中,中山要抓住製造業優勢,以實體經濟為根本,生產出有競爭力的產品,推動中山變得更美好。
參加論壇的一位太原市嘉賓,在次日參觀了中山羅三妹山、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中山紀念圖書館等歷史文化地標,有感而發:中山既有歷史的沉澱、改革開放的時代印記,更有青山綠水、完善的群眾設施。這正是小康的模樣。(記者 黃鳳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