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山西 > 特别报道

著名作家看山西晉中行之太穀:科技農業是未來農業大趨勢

2020-08-16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報網訊】8月13日,由山西省文旅廳、山西省作協和香港商報共同舉辦的“第五屆著名作家看山西”晉中行采風團一行首站深入太穀區,就晉中國家農高區(山西農穀)、孔祥熙故居進行參觀考察。
 
“第五屆著名作家看山西”采風團一行對山西農穀進行考察
 
  山西太穀是晉商文明的發祥地,明清、民國時期,太穀富商巨賈雲集,成為中國北方金融、商業中心,被譽為“旱碼頭”“小北京”“中國的華爾街”。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因此國家對於農業的發展也是非常重視的。2019年底,山西晉中國家農高區獲批,農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
 
  山西農穀高舉農業科技創新和深化農村改革“兩面旗幟”,是山西省推進轉型綜改、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重大舉措,是山西建設現代農業創新高地、產業高地、人才高地、開放高地和農村改革的先行區。如今,山西農穀正在成為引領全省現代農業發展的引擎。
 
《西湖》主編吳玄(左)、浙江省作協主席艾偉(中)、《中篇小說選刊》社長林那北(右)在山西農穀就現代農業發展進行交流
 
  著名作家采風團一行進大棚、入基地、看平臺,對山西農穀的農業專案建設、產業集聚、科技研發推廣等情況進行了考察。
 
  此次采風團團長、全國政協常委、福建省文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文學理論批評委員會主任、著名散文家、評論家南帆表示,未來農業的發展是需要科技作為領頭羊,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將是科技智慧的現代化農業,科技農業是未來農業大趨勢。
 
“第五屆著名作家看山西”采風團一行在山西農穀了解現代農機具的发展情况
 
  作為曾經的知青,南帆也下田種過地。他認為,只有將農業耕作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為農戶、農場與農企提供科學的生產管理解決方案,告別勞動力成本過高、生產管理粗放等難題。
 
  著有《喊山》《裸地》《活水》小說,並為電視劇《平凡的世界》編劇的山西省作協副主席葛水平,談及在山西農穀的感受表示對“穀”情有獨鐘。她說,以農耕文明為主的中國,自古就祈禱“五穀豐登”,而且人類也吃“五穀雜糧”,糧穀中的小米,是中國北方餐桌的主糧,養育了華夏千萬子孫,山西農穀對“小米”品種的科技創新,為山西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裝上了動力澎湃的引擎。
 
  作家們紛紛表示,通過實地觀摩,看到了山西農穀的勃勃生機、滿滿活力,實現了農業強起來、產業興起來、農民富起來,助力鄉村振興。
 
“第五屆著名作家看山西”采風團一行在太古縣孔祥熙故居進行考察
 
  在考察完山西的現代農業之後,采風團一行走進了位於太穀古城的孔祥熙故居。孔祥熙故居現存建築基本完好,既有北方民居的特點,又有南方園林的特色,是南北住宅和宅園融為一體的實物典範,為山西省的知名旅遊景點。
 
  孔祥熙故居建於清乾隆到鹹豐年間,原系太穀士紳孟廣譽的老宅,民國時期四大家庭之一、宋藹齡丈夫孔祥熙於1930年購得。蔣介石曾到此居住,後為日寇、蔣閻兵站、醫院、特警佔用。宅院坐南朝北,總面積6325平方米。現存正院、廚房院、書房院、戲臺院、墨莊院、西花園等,主體建築斗拱飛椽,雕樑畫棟,瀝粉堆金,造形美觀大方,宛若七彩霓虹。
 
“第五屆著名作家看山西”采風團一行在太穀縣鑫炳記文化園進行考察
 
  浙江省作協主席艾偉、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葉兆言表示,孔祥熙故居是人們觸摸歷史的“活化石”,濃縮著歷史的滄桑,古建築就是時間的標本,走進其中仿佛走進了歷史長河的深處。
 
  經過數個小時的奔波和辛苦,采風團一行走進太穀縣鑫炳記文化園,品嘗了山西傳統名吃太穀餅。太穀餅始於清代,因起源於山西太穀縣而得名,太穀餅餅子呈圓形,表皮為茶黃色,粘有脫了皮的芝麻粒,吃起來酥而不硬,軟而不皮,以其香、酥、綿、軟而聞名全國。
 
  作家們紛紛表示,太穀餅味道好吃到停不下來,甜而不膩、酥而不碎,味美鮮香。
 
  據瞭解,太穀餅現已被列入山西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太穀餅是晉商飲食文化的典型代表,如今,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喜愛。(任麗娜 楊亮 王麗萍)
 
[责任编辑:赵书琪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