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杜林 宋璟 報導:12月5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捐贈儀式,原創歌劇《拉貝日記》、舞劇《記憶深處》兩項作品相關的27件套實物資料及部分電子檔案正式入藏該館。
美國芝加哥歌劇院駐院導演、旅美青年歌劇導演周沫(左)向紀念館捐贈歌劇《拉貝日記》的總譜手稿
江蘇省文化投資管理集團、江蘇大劇院、江蘇省演藝集團分別介紹了兩項作品創作、演出及反響情況,並向紀念館捐贈了簽名劇本、宣傳海報、演出服等創作與演出資料。中央音樂學院作曲教授、著名作曲家唐建平介紹歌劇《拉貝日記》作曲創作過程,並向紀念館捐贈歌劇《拉貝日記》的創作筆記。美國芝加哥歌劇院駐院導演、旅美青年歌劇導演周沫介紹導演《拉貝日記》的經歷,並向紀念館捐贈了歌劇《拉貝日記》的總譜手稿。
原創歌劇《拉貝日記》講述了南京大屠殺期間,約翰·拉貝等多位國際友人建立國際安全區救助中國人的故事。該劇於2017年12月、南京大屠殺事件發生80周年之際在南京首演,後在編劇導演、舞台美術、多媒體等多方面進行提升,並於今年4月在國家大劇院演出,7月在德國柏林、漢堡和奧地利維也納進行了巡演。
「我的奶奶在1937年時只有7歲。雖僥倖躲過大屠殺浩劫,卻也經歷了舉家逃難至南京郊縣,東躲西藏,擔驚受怕——經歷了也見證了這個城市的磨難與創傷。」2019版歌劇《拉貝日記》導演、美國芝加哥歌劇院駐院導演周沫生長於南京,18歲時負笈留學美國。作為1980年代出生的南京人,來到美國後,周沫驚訝地發現,西方社會人人熟知二戰猶太人大屠殺,卻鮮有人聽說過在同時期中國發生的南京大屠殺。「從事導演工作後,我一直在想如何能用一種跨越文化、地域、國界的方式,向世界講述這一段被遺忘的歷史。」
《拉貝日記》採用中文表演,對過去導演多語種歌劇的周沫而言,更為親切。「第一次把個人創作的根基和家鄉的題材聯繫在一起,也是自己在文藝上一種自我尋找、重新尋根的過程。很多時候是題材選擇了我們,而不是我們選擇了題材。」周沫說,感覺冥冥之中一代代沒有辦法發出聲音的人,找到了自己,自己亦盡全力把作品呈現出來。
原創歌劇《拉貝日記》、舞劇《記憶深處》兩項作品相關的27件套實物資料及部分電子檔案正式入藏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今年《拉貝日記》歌劇巡演後,周沫收到了來自歐洲各地觀眾的反饋。「德國和奧地利觀眾聯繫我,說他們在演出後立刻回家上網搜索,購買相關書籍,要了解這一段他們從未聽說的歷史。」周沫說,此次捐出的創作手稿,是導演《拉貝日記》的第一版記錄,包括演出舞台、演員走位、服裝、燈光等創作筆記,雖然有些捨不得,但沒有比紀念館更合適收藏的地方。「就像歌劇中的拉貝一角說『我想把真相留下』,這些國際友人把靈魂留在了南京,而這部手稿的捐贈也讓我無論走到哪裡,似乎都有一部分留在了紀念館裏。」
紀念館館長張建軍表示,紀念館是傳承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的載體,反映南京大屠殺的優秀文藝作品同樣承載着當代人們對歷史的銘記、對和平的嚮往。紀念館在未來的藏品徵集工作中,將持續關注反映南京大屠殺題材的優秀作品,並搜集相關的實物和資料。
原創舞劇《記憶深處》以美籍華裔作家張純如探索1937年南京大屠殺過程為線索,分別從魏特琳、拉貝、倖存者李秀英、日本老兵等歷史證人的視角還原了南京大屠殺的真相,尾聲通過《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一書以及張純如對日本右翼勢力駁斥呼喚和平與安寧。該劇於2017年9月在南京首次試演,2018年12月在國家大劇院正式上演。